•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文化

顶流世家让桐城文化崛起

2022-01-09 来源:网络 撰稿:陶善才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桐城清河张氏七修家谱告成暨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陶善才(渡庵)

  衷心感谢泽国先生的盛情邀请!能够参加《桐城清河张氏宗谱》七修宗谱颁行盛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分享桐城著名世家荣光,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

  此时此刻,置身在这满堂洋溢着欣喜、激动而又昂扬向上的氛围里,我不禁感慨的是:桐城清河张氏之所以名哲接踵、簪缨继世,被誉为“天下甲族”,究其根本原因,清末马其昶曾一言以蔽之:“其流风世德可想也。”也即与张氏家族始终高度重视家风传承是分不开的,雍正皇帝就曾盛赞桐城清河张氏为“江左家风第一”。尤其是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澄怀园语》,更被后人视若瑰石,至今影响深远。

  而良好家风的传承,纂修家谱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从《桐城清河张氏宗谱》来看,最早由六世祖怀琴公张淳谋其事,后来又遵循文端公张英的意愿,“必三十年一修”。每修一次,必以序言叙其光大门庭之目的,或以传序等警诫后人。

  如怀琴公强调“尊祖、敬宗、收族”,告诫后人要“读书”以“养德”“养福”;拙庵公张秉彝强调“先人之绪赖以不坠”,告诫后人“祖宗积德累世,尔惟益自勉励,以无贻前人羞”。每一轮纂修,都将“忠敬孝友、耕读传家”精神贯穿于家谱中,以激扬后辈积极向上的精神操守,保持家族的长兴不衰。

  老宰相张英还在《张氏宗谱后序》中说:“吾乡诸世族皆有谱……而桂林谱为明善先生所修,尤详简适宜,窃向往焉,故义例多仿之。”可见,桐城顶流世族纂修家谱,基本上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这也对桐城其他家族谱牒纂修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我想,这就是桐城自明清以来一直声名闻于海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桐城清河张氏七修宗谱的胜利完成,意义可谓重大。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到两句话,一句是:“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另一句是:“家家桐城,人人方姚。”这是清代以来朝野出现频率颇高的两句话。

  当“张、姚”并称时,是基于两个显赫家族的仕宦而言;当“方、姚”并称时,则基于两个文学家族而言,而“方、姚”几乎是“桐城派”代名词。这两句话合起来,表达的意思就是“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因此可以说,所谓地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地方著名世家的文化集合。桐城文化的崛起,其实就是张氏、方氏、姚氏等这些顶流文化世家的率先崛起。而这些家族之间,又都是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并在家风和学术上相互影响、相互砥砺,从而振起桐城风教、促进桐城经济文化的持续繁荣。

  此时此刻,我还不禁想起去年11月合邑为之沸腾的一件大事,那就是国务院批复桐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拥有深沉丰厚的历史底蕴、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桐城人民重要福祉之所在,也是促进发展、吸引投资、聚集人气的独特优势和重要基础。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在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这都鲜明体现了“三个敬畏”理念。

  北京“桐城会馆”有副楹联:“前辈名声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尔曹”。桐城在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中,还任重道远,各个桐城文化世家都很有担当。

  近年来,在推进“六尺巷”片区的修复,推进左忠毅祠的修复与布展,推进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姚元之旧馆、左家大屋等的修缮方面,桐城诸多世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方氏家族还捐款复建了“凤仪坊”,张氏家族也捐款复建老宰相张英“墓前坊”等,这正是前贤“孝友行于家,仁义施于乡里”精神在今日的大力弘扬。

  今后,还需要在推进与家族有关的如赐金园、桂林第、桐川会馆、啖椒堂等重要历史遗存的修复方面,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动员家族力量,为延续桐城历史文脉、推动桐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网络
撰稿:陶善才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