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概览 > 桐城介绍

桐城介绍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面积1552.74平方千米,人口74.9万,现辖1个国家级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196个村民居委会、2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全国中部百强县(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刷业城”“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安徽省教育强县(市)”“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安徽省双拥模范城”等国家和省级荣誉20余项。2021年,全市实现GDP419.1亿元,增速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亿元,增长8%;限上消费品零售额31.3亿元,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75.7亿元,增长12.9%。



  桐城是文化之城。桐城古称“桐国”,因其地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1200余年。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民谚流传已久,“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一时传为美谈。这里文风昌盛,“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归附作家1200余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蔚为高峰,其波澜所及,几遍海内,流风余韵,经久不衰,走出了方令孺、舒芜、陈所巨等一批现当代著名作家。这里文化繁荣,号称“黄梅戏之乡”,严凤英等杰出艺人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桐城派”文化、君子文化历久弥新,“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文庙、文和园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名士辈出,涌现出“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等众多名人,先后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


  桐城是通达之城。桐城是通达之城。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西北群山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北至省会合肥90公里,南邻安庆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属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合安九高铁、合九铁路、德上高速、沪武高速、合安高速、G206、G237、江淮运河纵贯全境,构成水陆交通干线网络。城乡道路相互连通,“四好农村路”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公交全面覆盖,初步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线,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桐城是产业之城。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桐城人凭借“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闯出了一条“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民营经济的辉煌。多年来,桐城一直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全面发力招商引资、央企合作、企业上市、暖企行动,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绿色包装、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富锌粮油、“桐城小花”茶叶的品质和规模不断提升。全市现有企业1.6万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9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4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庆龙头、全省第一方阵。


  桐城是宜居之城。这里山水深秀,物产丰饶,“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菜、大关水碗、桐城丰糕等特产远近闻名。境内有4A景区3家、3A景区3家,在嬉子湖,可尽览湖光山色;在活海欢乐水世界,可享受人与水的亲密接触;在孔城老街,可领略千年古镇的独有风韵;在文庙和六尺巷,可体悟桐城崇文尚德的悠久历史和先辈贤达的高风亮节。城乡建设管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8%,主要河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5.1%,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26微克/立方米左右,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宜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工业立市、创新强市、人文兴市、开放活市、生态美市”不动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着力把桐城建成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产业集聚区、智慧县域样板区、文旅体验优选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共同富裕试验区,在“进十强、冲千亿”、打造“人文胜地、智造名城”新征程上书写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