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方守敦墓 全媒体记者 黄有安 摄
1939年,陈独秀的人生是灰色的。一个贫病交加的高血压病人,住在年久失修、潮湿冷清的偏远角落,还要时常应付国民党特务的种种监视……当然,熟知历史的我们都知道,身居显位、锦衣玉食对于他这样的人物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需要通过两个字的阻拦:气节。当然,我们也知道,他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这一年,有一位爱国者去世。对逝者的不舍与自己遭遇的困厄编织在一起,让仲甫先生写下这样的挽联:“先生已死无乡长,小子偷生亦病夫”。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被陈独秀称为“先生”的。先生,字面意思就是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这里的意思,则是年长有学问的人。这个意思大抵上出自《孟子》:“宋牼将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将何之?’”对这本书研究颇深的东汉官员赵岐有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这位“先生”就是方守敦。将方守敦视为先生的,当然也不只是陈独秀。朱光潜在《答〈中国作家笔名探源〉编辑》一文中回忆说:“我在香港大学梅舍小书斋里壁上挂着请乡先辈方槃君(常季)先生替我写的‘恒恬诚勇’四个大字,也多少说明‘实的理想’”。
送“恒恬诚勇”四个大字给朱光潜的这位方槃君先生又是谁呢?恭喜您,都学会抢答了!对了,又是方守敦!
方守敦,字常季,号槃君,桐城人。他出生于1865年,也就是清同治四年,那时节,曾国藩还在倒腾洋务运动,办江南制造总局呢。说起曾国藩,方守敦也和他有关系:曾国藩曾想礼聘方守敦之父方宗诚为幕府,被方宗诚回绝了;后来,曾国藩来安庆,召他修《两江忠义录》,方宗诚却答应了。
由此不难看出,方宗诚属于典型的有气节的文人。如此好家风显然传给了方守敦。方守敦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爱国者,综合起来可以称其为爱国诗人。方先生一生诗作颇多,我们不妨一起来学习一下其中的两首,虽不一定是他写得最好的诗,但很有代表性。
年轻时,他曾有着教育兴国的梦想。1902年,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襄助吴汝纶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校桐城中学堂。学校初办缺乏资金,他甚至将自家的房子用作办学。1904年后,又与李光炯、邓绳侯等创办芜湖安徽公学。就在这一年秋天,他在与李光炯在江边上喝酒时,写了这样一首诗:
曲突徙薪真过计,不知非笑客何来。江湖双影几千里,风雨同心三百杯。杳冥云容山鬼泣,迢遥蚕路蜀丁开。群公衮衮方酣宴,且愿王郎歌莫哀。这首诗一开始就是一个典故。曲突徙薪的字面意思:曲,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火;综合来看,就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火灾。这一典故最早出自《汉书·霍光传》。为避凑字数之嫌,就不引用原文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成语有“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的意思。而方守敦则对此进行了否定,直接说,曲突徙薪属于多余的考虑。看起来,这位已经40岁的方先生,对于未知的未来,依然怀有美好的期待。
最后一句还有一个典故。“王郎歌莫哀”出自杜甫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那是一首鼓励朋友的诗,大致意思是:小王啊,你这种人才到新岗位上好好干,前途还是很光明的,不像我们年纪大了没用了。由此不难看出,方先生这首诗,有着朋友之间相互鼓励的意思。毕竟,他和李先生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两人都是一心扑在教育兴国事业上的教育家。至于哪位酒量更好,那就不好说了。
方守敦教育兴国的路子是没错的。不过很可惜,无论是大清朝廷,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没有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意愿和能力。尤其是日寇的暴行和国民党政府的无能,让这位教育家晚年常常处于出离愤怒之中。
1938年冬,在日寇第二次在桐城残暴劫掠一番离开后,国民党当局做出一个决定:为了防止日寇再次占领桐城城池,并利用城墙坚守,决定先自己把城墙拆掉。六里周长桐城古城墙最终于1939年被拆除,此时方守敦已经75岁了。这件事可把方老先生气坏了,愤然作诗一首:
无端桑海恨难锄,忍矣坚城顿毁除。竖子军谋胡出此,名邦形胜本何如。盛吴伟绩隳真易,蛇豕妖氛惨岂舒。四百年间大变革,伤心青史不堪书。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方老在序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们就偷个懒直接引用:“桐城建城自明万历四年,为乡贤盛侍郎汝谦、吴布政一介二公所经营创造,十馀年始告成,坚固壮观,巍然为皖省列城之冠,保障人民防变乱者将四百年。今以倭寇之难,当局主事者恐寇重来据守,不易攻克,而先自撤之。于是事将兴时,徵役万众,卤莽驱迫,纷扰不顾一切,人人怨咨嗟惜,一月遂撤毕,此可为痛哭者也。吾桐形势,在城外求雨顶。得求雨顶,施以猛烈攻具,城自不能守,不得而为寇得,吾亦难迫近奋击,所争在山,胜败之数,无关于城。撤城遂能却敌哉?视今寇据处,多无城也。庸怯无识,国先自伐,妄为如此,民奈之何!时民国二十八年,撤城之县长罗成均,广西人。”
显然,在方老的眼里,国民党当局某些官员就是一帮“竖子”“蛇豕”。不过我们也要为罗成均说句公道话,这么大的事,未必就是他一个县长就能决定的,大抵上属于背黑锅的。另外,这位罗县长,其实是倾向于抗日。当然,方老也没有评价罗成均,只是记录一下历史而已。
就在这一年,方守敦去世。这位爱国者终究没有见到中国人民“净扫欃枪气吐胸”的一天。这句也是出自方老的诗作。(“欃[chán]枪”是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彗星是凶星,这从“扫把星”这个别名就能看出来。由此,欃枪也指邪恶势力,在这里显然指的是日本鬼子。)当然,我们最终还是胜利了。他的家人在扫墓时,一定会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吧。
保护人讲文物:
“方守敦墓属于名人墓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2011年,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方守敦墓为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2月14日,桐城市吕亭镇文化站站长杨俊介绍,方守敦墓位于吕亭镇洪桥村叶畈村民组方家坟山上。墓地坐北朝南,前临村庄,后倚青山。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冢后半环片石垒砌墓圹,圹中立碑,冢前为祭台、拜台。方守敦墓附葬其长孙方玮德。
方守敦,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清末民国桐城人。其父方宗诚,官枣强县令,是桐城派代表作家,有《柏堂全书》行世。其兄方守彝,清末民初诗人。方守敦幼承父兄之教,学业益进,壮年追随吴汝纶致力维新,襄助创办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堂桐城中学。中年以后专攻书法诗学,热心乡邦文教,奖掖后进。晚年痛愤日寇侵略,赞颂学生爱国运动,支持子弟参加救亡抗战。有《凌寒吟稿》传世。方玮德,新月派代表诗人。其诗作曾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的赞赏。著有《玮德诗集》《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等。(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