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考论(上)
章建文
第529期
摘要:宣城与桐城是清初皖江的两个文化重镇,分别以诗、文占据了当时文坛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少有从皖江地域的视野来考察两地文学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演进,以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游为切入点,无疑是研究宣城与桐城两地文学文化交流、融合与演进的最佳突破口。文章梳理了施闰章与桐城代表性文人交往的史料,融辑佚、考证与论述为一体,论述了施闰章与桐城文人相互影响,以期逐渐拓展桐城派与宣城派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施闰章;桐城;方拱乾;方以智;交游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又号愚道人、矱斋等,晚号矩斋,宣城人。顺治三年举人,顺治六年进士。曾担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参议等职,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读。著有《学余堂集》、《矩斋诗话》等。
施闰章不仅创立“宣城体”,在清初诗坛上有重要地位,而且他的古文创作也有较为突出的成绩:“施愚山诗,长于五言,短于七言……古文清雅,尤长记序,亦可并传。”(朱庭珍《筱园诗话》[1]第四册290)“先生文意朴气静,初读之若未尝惊动于人;细寻绎之,则意味深长,详复而不厌。文章瑰伟之士,退然不敢践其藩篱。”(魏禧《学余全集序》[1]第四册246)又担任过山东学政和河南乡试主考,在此期间,掌两地士子科举仕进之路,对两地文风产生过重要影响。
然而在施闰章的研究中,其诗多有关注,而其文则少有关注;从地域视角看,多从宣城的视角来研究,而从范围稍大一点的皖江地域的视角来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我想从明末清初皖江文学的视域来梳理施闰章与桐城文人交往的史料,以开拓施闰章研究的学术空间,并藉此以拓展宣城派与桐城派研究的空间。
一、施闰章与桐城方氏的交往
施闰章与桐城方氏代表性文人方拱乾、方以智、方文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交往,拙文《方文的宣城之游与其诗风的转变》已对施闰章与方文的交往进行了考论,兹不赘述。下文主要对施闰章与方拱乾父子、方以智的交往进行考述。
(一)施闰章与方拱乾父子的交往
方拱乾(1596-1666),原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晚号甦庵。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少詹事。顺治九年(1652)荐补翰林学士,转少詹事,十一年(1654)授弘文院侍讲学士。因丁酉科场案全家数十口流放宁古塔。顺治十八年(1661)赦还,卜居扬州。工诗,著《白门》《铁鞵》《裕斋》《出关》《入关》等诗集,现存《何陋居集》《甦庵集》,李兴盛等学者将两集校勘标点,并补入所辑佚诗,合为《方拱乾诗集》[2]。六子玄成、亨咸、育盛、膏茂、章钺、奕箴俱有文名。
方孝标(1618-1696),初名玄成,号楼冈,又号钝斋,拱乾长子。顺治三年举人,顺治六年进士,官内弘文院侍读学士,两充会试同考官,顺治十二年充经筵讲官。“既壮,成进士,历馆阁,为学士,其文已传海内,为名公卿。”(彭士望《钝斋文选又序》[3]455)因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著有《钝斋诗选》《钝斋文选》《光启堂文集》诸集。
方亨咸(1620-1679),字吉偶,号邵村,拱乾次子。顺治三年举人,四年进士,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因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能诗善书,尤工山水。著有《邵村诗文集》。
方育盛(1624-1689),字如三,号栲舟,拱乾三子。顺治十一年举人。因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著有《晋楚游草》《栲舟》《天目》诸集。
方膏茂(1627-1681),字敦四,号寄山、余斋,拱乾四子。顺治五年举人,十二年中会试副榜。因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著有《余斋集》。
方拱乾与宣城梅氏早有交往,崇祯丁丑(1637)为施闰章太岳母梅氏赵孺人写过挽诗①,顺治丁亥(1647)又为施闰章太岳丈梅复予写过祝寿诗②,所以我认为在崇祯丁丑年或之前,方与施就有可能相见相识。顺治丙戌(1646),施闰章与方孝标、方亨咸兄弟同赴江南乡试,同时中举,有同年之谊,顺治丁亥(1647)会试,施极可能在京城与他们父子相见。顺治己丑(1649)施再赴会试,与方孝标同时中式,为同年,在施1655年写的《刘相国夜酌菊花下时方坦庵先生在坐》诗中有“坐中兼老友,款款话难忘。”[1]第二册510 可见,至迟从这一年开始有较多的交往,不过施在京时间较短,夏即因病归里。从我掌握的材料来看,从顺治乙未(1655)之后施闰章与方拱乾父子才有更深入的交往。
方拱乾像
1655年春,施赴京补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四月抵京,到1656年秋奉使督学山东才离开京城。这段时间,施与不仅丁澎、严沆等六子相唱和,号为“燕台七子”,同时也与方氏父子有较多的接触与交流。据施闰章《梦愚堂铭》:“施子返自粤西,载罹忧慼,除服北征,宿于青州之官舍。庭月皎然,酒酣就睡,若有见焉:颀然而长,黝然而黑,长袖青衣,袒胸跣足,持半刺署‘愚山道人’四字。余诧问曰:‘子何为者?岂古之愚公耶?其柳愚溪之苗裔耶?将山鬼木客之无名者耶?抑游方之外,不通姓名,倨见士大夫者耶?’其人不对,投刺而去。觉而视之,空庭无人,月在高树。时顺治乙未三月之望日也。至京师以告侍读学士龙眠方先生,答曰:‘嘻!殆子之前身也’,因呼余曰愚山子。”[1]第一册503 抵京即将此梦告知方孝标,施与方的情谊深厚则不难推知。《施愚山集》中有《学士方坦庵先生夜集月下》《刘相国夜酌菊花下时方坦庵先生在坐》《奉赠学士方坦庵先生》等诗,《奉赠学士方坦庵先生》曰:“今代词场客,惟公号宿儒。寸心惟简易,五字肯榛芜?折节收时辈,新声屈小巫。谁言今老大,随意总欢娱。”[1]第三册407 对方拱乾诗歌的推重溢于言表。
1655年七月方亨咸恤刑楚粤,施闰章作诗《送方邵村同年恤刑楚粤二首》为他饯行 ③[1]第二册504。1656年春,施又作《怀方邵村使湖南》④[1]第二册510。1679年,施作《祭方邵村文》[1]第一册472。此外,施还作了《简方吉偶同年索画》[1]第二册304《与方邵村》[1]第一册577等诗文。方也作有《题施愚山同年所藏偃松图歌》[4]305。
方孝标像
1656年秋至1657年丁酉科场案发之前,方拱乾又为施闰章岳母写诗祝寿⑤。1661年冬至1662年,施闻方氏父子赦还,作《闻方坦庵先生及楼冈邵村诸君放还志喜》[1]第三册249。1663年又作《西江得方学士甦翁先生书(时自塞外归,暂客广陵)》[1]第三册8。1664年施过扬州,特意拜访了方氏父子,方育盛《卖船行和施愚山》云:“前岁(甲辰)闻君过维扬,为寻我父停帆樯。篷窗一席书十卷,十日论诗云水乡。”[5]65 方拱乾作《喜晤施愚山》:“就亭传结构,江水绕孤城。恨我老难到,如君清更贞。古来岘首地,宁异宛陵名?此去新吟满,应添邗上情。”[2]476 可见施闰章拜访方拱乾,谈论最多的是诗。
1665年冬,方膏茂客江西,前往赣州时,施作《送方敦四之虔州》[1]第三册10为其送行,方育盛《卖船行和施愚山》云:“又闻吾弟客江右,卢陂大雪迷昏昼(乙巳)。”[5]65
1667年,施作《卖船行》[1]第二册371,方育盛作《卖船行和施愚山》和之,又作《愚山卖船栎园与作缘也因并及之》[5]65。
1668年仲春,方育盛客宣城,作《戊申春仲客宛上得晤渊公老年世长兄感赋四首》[6]504,时施闰章里居,可能相见唱和。秋,施与方孝标在福建浦城相遇,作《浦城值方楼冈同年自闽归江南》,诗云:“人生能几何,一别十三年!”[1]第二册161 十三年前应是1655或1656年,当时他们在京城。
(二)施闰章与方以智的交往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浮山愚者等,是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俗缘考”一章中对方以智与施闰章的交往已有所论述[7]33-61,我想在此对施、方两人交往的材料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以窥探施闰章奉使粤西与为官江西时期,方以智对施闰章的影响。
据何庆善、杨应芹《施愚山年谱简编》,施闰章于顺治九年(1652)“初识方以智于苍梧。”[1]第四册297 又据施闰章《无可大师六十序》:“余昔奉使,经苍梧,与师定交云盖寺,已而抢攘烽火,相随间关北归;至匡庐,同游五老、三叠间,旬日始别。”[1]第一册167 施闰章三月抵达桂林(《使广西记》[1]第一册280-282),四月六日舟次昭江(《梦友》序云:“壬辰四月六日,舟次昭江”[8]385。昭江属平乐),五月初五已抵东莞(《五日东莞王句重明府宴津亭》[8]596),《沈止岳署斋留别》(诗中注:“君辖端州”)中有“人去苍梧云影阔”[1]第三册198,显然是经苍梧到端州,然后再到东莞的,所以施应于1652年四月抵苍梧,据《使广西记》,施留苍梧旬日[1]第一册280-282,此时施应与方以智见面并帮其解困。辛卯(1651)八月天子大婚,遣使诏赦天下,九月施即以刑部主事奉使广西。苍梧兵宪彭爌是施的己丑科同年,又是桐城人,方在梧,得其照料甚多。所以方以智获释是施、彭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苍梧逗留旬日之后,彭又自己出钱买船促施游粤东,施作有《崧岩迟无可上人不至》[1]第四册180(崧岩在端州),方也有《同朱子暇司马泛舟七星岩》[9]176等诗,可见,四月方已获自由,并游粤东,可能与施同行。七月溯平乐,时桂林城溃,即取道苍梧东归,施、方两人经韶州北返,“道梗困甚,所在山泽盗起剽掠……隐姓名,与贾人俱”[1]第一册281,八月十五至江西泰和,才脱粤西之难。又经吉州至匡庐。九月初九施独寻瀑布绝顶处(《九日寻瀑布泉绝顶处》序云:“余壬辰九日独往寻之。”[1]第四册180),与方已分开。由此可见,施与方可能有多达四个多月至少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情谊,对两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方以智像
康熙元年(1662),“方以智因愚山分守湖西而入赣……秋入清江,与愚山重逢。愚山作《浮山吟送药公入青原山时为笑峰禅师扫塔》……年底,方赴庐陵,愚山请方以智于‘浮来精舍’下塌。”(《施愚山先生年谱简编》[1]第四册301)“十二月八日,在泰和金莲山说禅。后赴庐陵,施闰章留之寓彭举‘浮来精舍’。”[9]222 期间方以智作《赠施愚山》[1]第二册343,施作《药公拈余浮云一洗万峰出作画题短歌见贻依韵报谢》。
据《方以智年谱》,1663年,施讲学白鹭洲,两人有可能相见。1664年秋,施讲学青原山净居寺,密之发释儒一家之论。七月廿七日,施作《青原五贤祠祭文》[9]227-228。方作《寄施尚白少参》(诗曰:“冰舍遂一纪,竹关别九年”[10]254)。1665年“十二月初六日,与毛奇龄、施闰章等游青又庵,刻石记名,尽兴而归。”[9]238 施作《同药公及诸子游青又》[1]第三册415《游青又记》。《游青又记》文尾有:“康熙乙巳季冬之六日。自注:药地禅师弘智、胡万咸以宁、毛大可奇龄、方位白中通、堵子威凤蒸。”[1]第一册295
1666年“春,毛奇龄、施闰章再游青原山访密之。”[9]240“(密之)又游西华中埠,绘图寄施闰章,自以为脱俗出世,探寻荒谷幽林为乐。”[9]241 1666年冬“与施闰章、徐缄等游青原荆陇洞观瀑”[9]245。施为官湖西,方驻锡青原,“六年之间实与愚山并主青原风雅。自有青原以来,殆从未有如此之盛者也。故后人之过青原者,犹时进向往当时之流风余韵焉。”[7]52-53 而这一时期又是方以智人生态度转变完成期和学术思想总结与成熟期,又据施闰章《无可大师六十序》:“又十余年,而会于湖西,讲学青原,岁凡数见,见则必语终日。虽余性拙钝,胶守儒者之说,而师之所以与我者,常倾筐倒箧而授之,不敢忘其言也。”[1]第一册167 所以,我认为,这一时期方对施的人生态度、学术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
1669年,施订正《青原志略》并作序。1670年,施作《无可大师六十序》[1]第一册166-167。辛亥年(1671)施曾约方以智游黄山,方作《得施愚山书约来年游黄山》[10]260(壬子八月八日,即1672年施作《黄山游记》[1]第一册308-310)。
( 作者系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