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文化桐城 > 桐城派

桐城文派

2015-02-13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桐网小编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文派

滥   觞

导语:在桐城派未形成以前,邑内有识之士即鄙弃时文,倡导古文写作。在理论上,方以智(1611--1671)提出端本于经,练于要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的崭新见解,其《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班(固)马(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之文,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在创作上,钱澄之(1612-1693)摒弃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其作品为后世桐城派作了示范。其后戴名世赋予古文强烈的战斗精神,注重发挥古文的社会作用,开桐城派古文艺术形式之先河。其文学倾向和艺术渊源与桐城派基本相同,对方苞影响至深。

创   始

导语:桐城派古文创始于方苞。针对清初文坛重道轻文、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方苞上继归有光的遗绪,以复古为革新--寓革新于复古,倡导“古文义法”的理论原则,并把“雅洁”--作为品评文章优劣的标准。方苞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作奉行的义法说,是桐城派文论的基石,为其追随者开辟了道路。方苞也被尊为桐城派“三祖”。

发   展

导语:在桐城派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刘大櫆是上承方苞、下开姚鼐的关键人物,是桐城派三祖之一。在散文理论上,他提出了“神气说”,侧重于对古文自身规律和审美特质的理论探讨,补充了方苞未发之意;其文章宏肆绚烂,富有诗意。在他的间接影响下,产生了桐城派的支流--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桐城派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兴 盛(上)

导语:桐城派发展到乾、嘉时代,逐渐进入其鼎盛时期。“三祖”之一的姚鼐,融会方、刘,以古文理论为中心,沟通诗歌、辞赋等文学样式以及时文,建立起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浸渍,蔚然时风。姚鼐因此被公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名称,就是在姚鼐时期才得以确定的。此后,本邑学人追踪奋发,外藉学者转相传授,形成遍布全国的作家群,而以“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一说刘开)为代表的“正宗”传人,在当时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维护和发扬桐城派固有的思想和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因时而变,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中,桐城派作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撰写了一批有物有序的好文章,不失其在文坛上的正统地位。

兴 盛(下)

导语: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兴起到十九世纪末,桐城派进入衍变时期,以曾国藩为核心,形成桐城派的变体“湘乡派”作家集团。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古文创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桐城派基本理论,一定程度上补救了桐城派古文柔弱的流弊,桐城派由此呈现中兴局面,流衍更广,人数更多,势力更大。这时期不少桐城派作家面对国家危难,力主变法,提倡改良,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都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

式   微

导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阶段。随着清王朝“治统”的垮台,桐城派200年“文统”也失去了依傍。新文化运动兴起,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先后向桐城派发起进攻。戴、方、刘、姚及明前后七子被视为“十八妖魔”、桐城派被称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不得不败下阵来。此一时期,桐城遗裔的代表人物有林纾、严复、姚永朴、姚永概、马其昶等。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桐网小编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