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城市白领喜看家乡新变化 父辈成长的土地再不是旧模样

2021-09-10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何飞 孙传银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80后”孙蕾,是一名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城市白领。自打记事起,她看到的就是高耸的楼房,宽敞的柏油马路,和往来骑着自行车的上班族,卫生间有抽水马桶……正因如此,1992年,她第一次回到农村老家时看到的一切,让她印象十分时刻,泥巴墙的平房,茅草搭起的旱厕,还有那“大风一起土飞扬”的黄土路……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天壤之别”。

        今年9月4日,她和父亲又一次回到了老家——桐城市龙腾街道新桥村孙庄村民组,这一次经历让她同样印象深刻。
 
  “到了村口,我和父亲盘算着下车给大伯买点礼物什么的。我一下车,发现外面风很大,但街道上依然干净如洗,没有看到以前那种风卷着塑料袋子满天飞的情形,至于‘大风一起土飞扬’的黄土路更是看不到了。条条大路旁还都种上了绿化带,和城市道路别无二致。”她说,要没有父亲的指引,她完全认不出曾让她印象深刻的老家。
 
  从“天壤之别”,到“别无二致”的,又岂止是环境。
 
  “想想以前的生活条件,我父亲那一辈确实吃了不少苦。”孙蕾说着。“但我父亲他们却不觉得。”
 
  她的父亲是孤儿,一直靠生产队集体供养,冬天送棉袱,夏日送单衫,雨天送油纸伞……这样的生活条件,虽称不上优越,但也足以让一名孤儿顺利长大成人。“我父亲小时候得过一次重病,住院一个多星期,就凭着公社出具的一张孤儿证明,院方就免去一切医疗费和生活费,还派救护车接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给予的这一切关怀,他的命运又会是怎样。所以,父亲总是跟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幸福的家。”
 
  她的大伯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她的大伯留在了农村,一直孤身一人。
 
  “大伯说,现在过上了以前从没有想到的好日子。”孙蕾说,对于一个73岁的“五保”老人,大伯如今所享受的一切,大都来源于政策带来的福利:困难人员救助暨困难职工帮扶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许多老人可能都说不上名字的民生工程,为他构筑了一座安心养老的安全屋——说起安全屋,他还有了建于前年的77平方米新房,这也得益于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以及街道、村集体的补助。“如今,他每月五保补助金与养老金加一块有700多元,还有土地流转租金及孔城供电所帮扶、市民政局临时救济等,每年有近万元收入。”
 
  “我还看到,大伯享受的发展红利,其他乡亲们也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享受着。”孙蕾还说起了,以她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所看到家乡新变化。
 
  “过去,农民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顶风冒雨,很多农民都靠种田种地为生;现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集中到种粮大户种田,都是机械化作业。农民和城里的工人一样,在合作社上班,拿工资,到60周岁也能领取养老金了。”
 
  “过去,到处是破旧房屋、茅厕、猪圈、牛栏,脏乱差随处可见;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楼房,村前宅后配置了大量垃圾桶,家家都喝上了安全饮用水。大家也特别讲究卫生,我大伯家的厨房就非常干净,甚至可以说一尘不染。我有点怀疑,这是不是专门用来看的,不是日常做饭用的。”
 
  “过去,只有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现在,全部是宽阔的水泥路。1992年我回老家时,全组23户只有两三户有自行车,出行基本靠走。如今各家不是买了摩托车就是电动车,小汽车也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表哥表嫂参加就业创业促进培训后,自己开公司,夫妻俩分别开着‘大奔’和宝马,让我很是羡慕啊。”
 
  “以前父亲说,等他退休了,一定要回到家乡。对于这个想法,我总是不以为然。”孙蕾说。“现在,我自己也是这么想了。”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何飞 孙传银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