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12时许,桐城市龙腾街道白马社区的秋霖农场里,王聚宝正在忙着打草喂鱼,而他的妻子申卫分则在采摘鲜桃。他们说,从早上6时开始,两人就这样忙碌开了。
夫妻俩之所以如此不知疲倦,源于心中的那个“农场梦”。
“过去,我们家有三愁:愁母亲无人料理、愁两女儿无人照看、愁打零工收入太少。”谈到以前步履维艰的日子,王聚宝无限感慨。他幼年丧父,自幼便陷入贫困。母亲年纪大了,又患上多种残疾。
而扶贫民生工程如同一场及时雨,送到了这个家庭:申办医疗服务证,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夫妻俩及母亲每人每年200元养老保险费由政府代缴;母亲每年享受重度残疾人各项补助3920元;每年产业扶贫补贴资金1000元;两个女儿享受教育扶贫“两免”政策……
“‘穷帽子’要摘彻底,光靠政策支持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得自力更生。”王聚宝说。“我们自己有手有脚,要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勤劳致富。”
2015年,在帮扶人和社区的帮助下,王聚宝申请到5万元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到居家不远的白马社区承包荒山80亩。60亩挖塘养鱼,20亩种植葡萄、桃梨等经果林。
王聚宝学历不高,又是初次从事种植果木与养鱼,没有技术怎么办?民生工程又来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他送上了急需的技术。得益于此,创业当年,他的农场鱼果就获得丰收,养鱼收入12万元、水果收入2万元。
脱贫只是小目标,如何顺利致富奔小康才是大梦想。“鱼病靠防,果树虫害靠治。我的农场规模不大,一切都刚刚起步,资源、经验都还在不断地摸索中。”谈及未来,王聚宝信心满满。“下一步我继续流转土地将自己的农场扩大规模,建成集垂钓、采摘等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吸纳更多村民就近务工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如今秋霖农场常年聘请2名当地村民帮助管理农场,每人每年挣薪金4万元,每年季节性用工至少6人,每人每年可挣薪金2万元。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在民生工程的陪伴下,他做到了,并正在做。
另一位创业者鲍峰,创业则要更早一些。作为种粮大户,早在2012年3月,他就成立了桐城市天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龙腾街道蒋山村流转田地1578亩、水面80多亩、林地90多亩,从事水稻——小麦与水稻——油菜两季轮作种植,同时养殖鱼和家禽。
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经营得不错。有20名当地村民常年在合作社务工,务工收入在3万元左右。
不过,2019年,鲍峰遇到了难题:粮食库容不足而发愁。资产收益扶贫、“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等民生工程项目,为他解了难题。蒋山村村两委与鲍峰协商之后,由鲍峰出资56万元,村里出资50万元,总投资106万元,合作新建一座面积约820平方米、库容2600吨富锌香稻仓储库。蒋山村集体能每年分红3万元。这座仓储库的新建既为鲍峰合作社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促进农民就近务工增收,实现一箭三雕。
“以前,我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在合作社务工,赚钱照顾家庭两不误,日子过得挺红火。”16日下午,正在桐城市天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59岁的脱贫户吴芝琴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