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对三国历史有些概念的人,都不会对鲁肃和吕蒙这两个人名感到陌生。桐城市区以北5公里处的吕亭镇,竟然同时留下了这两位“东吴大都督”所制造的地名。
吕蒙与吕亭
在《三国演义》中,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直接造成无数人视为偶像的关羽战败被俘,最终被安排成“因关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基本上算是负面角色了。
然而,作为“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的制造者,以好学而闻名的一代名将吕蒙,在人们不会被小说和影视剧左右情感的年代,还是有不少人会以地名来纪念他的。吕亭,就是这样一个地名。
作为他军旅生涯的重要活动区域,吕蒙在安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诸如攻克皖城,被任命为庐江太守,以及修筑“吕蒙城”等。在这段岁月中,他曾经过一处名为张家岗小山坡。
吕亭镇吕亭村村委会主任方海青,是土生土长的吕亭人,对于“吕亭”一名的由来如数家珍。
“当时,在张家岗,吕蒙驻马四望,只见此处道路四通八达,北有青山巍峨,南有原野广袤,是一处极佳的驻军点。随后,他在这里安营扎寨,并修建起一座路边长亭,在长亭下还凿起一方泉水池。”方海青说,人们为了感谢吕大将军,就将长亭称作“吕亭”,泉池称作“吕泉”。
南北朝时期,又有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看中了这里,那便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寄奴”,即宋武帝刘裕。刘裕在此设置了“吕亭左县”,并修了一道城池,以为据点。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3),这里设置了驿站,称为“吕亭驿”。
这样,“吕亭”的名字,就这样世代相传了下来。
鲁肃与鲁王墩
吕蒙是不是在吕亭修建了“吕亭”,已经没有实物可供考证。然而,关于他的前任的另一个传说,在吕亭却是有迹可循,毕竟还有一处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所能见到的鲁王墩,只是一处黄土构成的台形高地。然而,这里的每一层黄土,都是厚重的文化所积淀而成。
“这里集遗物有石斧2件、石锛4件,其中大石斧长28厘米、顶宽7.5厘米、腹宽10厘米、刃宽10.5厘米,双面刃,均磨光,通体为长方形。石斧和石锛都是当时人们的劳动工具。出土的红色、灰色实足绳、篮、印、叠、回纹陶器和陶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遗物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存,现由桐城市博物馆收藏。”吕亭镇文化站站长杨俊介绍说。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没有在这里留下属于他们的地名。“据传说,后来鲁肃将这个土墩作为点将台,屯兵操练。这在《桐城县志》上有记载。”杨俊说,当地的传说故事里,鲁肃长期居住于吕亭一带,留下的地名故事远不止于鲁王墩。
在吕亭镇吕亭村与洪桥村交界处,有一处古寺名叫谷林寺。寺前有一亭,被称为鲁肃读书亭。在屯兵鲁谼山的日子里,他常常在此读书。
吕亭最著名的山,莫过于鲁谼山了,据传也是得名于鲁肃。山上有一试剑石古迹,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试剑石所在的山岗,被称为试剑岭。
鲁谼山下有一条河,原名长河,也是因鲁肃率军民治水,化水患为水利,大得民众之心,百姓感其德政,改称为鲁王河。
吕洞宾与洞宾泉
实际上,前文提到的“吕泉”,还有另一个传说版本。这就要说到这处泉水的另一个名称——洞宾泉。
现在能见到的洞宾泉,是一处寿桃形泉水池,东南两面为草堤,北方为菜园,西岸为垒石,方圆半亩,水深数米,池水清澈,四周有多棵古树。
提起“洞宾”,会想到谁?当然是“八仙”中的那一位,吕洞宾。
“传说是在唐咸通年间,我们这里久旱不雨,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我们这里有一户人家,老母亲病重在床想喝水,姑嫂两人就走出十多里路去大河里担水。就在两人快要到家时,遇见一位老乞丐向她们讨水喝。两人见老乞丐可怜,就任由他喝了一碗又一碗,直到将她们挑回的几桶水全部喝光。”这个故事,方海青同样熟悉。“见到姑嫂两人如此善良,老乞丐边笑边唱到‘天无绝人路,此间有甘泉。孝心动天地,苦水亦变甜’,随后拔出宝剑插入地上。顷刻之间,泉水就从宝剑插入处喷涌而出。大家伙一尝,发现泉水清冽明澈,甘甜爽口。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这位老乞丐是神仙吕洞宾变化装扮的。”
为了保护泉水,后人在此垒石砌池。时至今日,即使久旱,洞宾泉的泉水也不会枯竭。 “子敬去已久,河山仍旧名。尽穷今日胜,因见昔人情。”明代大学士、桐城人赵钺,在故乡的土地上追忆鲁肃时所发出的感慨,不正是我们寻找“安庆地名故事”的初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