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小袋子、小刷子、小盖子、小配件的“四小时代”开始,到如今的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再到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探寻安徽省桐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印迹,民营经济无疑是这片皖中热土的不竭动力。在今年年初的企业家新春团拜会上,桐城市委书记刘中汉说:“民营经济一直是桐城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顶梁柱,地位举足轻重,贡献居功至伟。”
纵观桐城民营经济发展历程,通过科技驱动、政策加码、营商环境优化等措施,桐城市大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民营经济活力迸发。2018年度,桐城市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居安徽省一类县(市、区)第5位,跻身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今年1-5月份,桐城新增12家规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99家,累计实现工业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10.7%,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8.9%。
位于桐城的安徽微威集团是一家从事汽车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环保产品产销研发的科技型企业,多年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现已建成伍小平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安徽微威减震降噪技术研究院等省级研发平台。集团董事长李斌商说:“今年,集团将与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团队合作,在建筑减震隔振、公共安全方面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力争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目前,桐城已培育2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科研投入。近年来,桐城积极组织开展政、产、学、研四方合作,先后赴浙江大学、中科院物质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帮助企业寻求智力支撑。目前,桐城已创建4家国家级研发平台、3家院士工作站、35家省级创新平台、3家博士后工作站,先后从一、二线城市引进21名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鼓励企业柔性引进500余名紧缺高技能人才,有效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企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今年1-6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幅21%,以新材料、先进智造与自动化、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目前已有69家战略新兴产业企业。
桐城市常务副市长章周中说:“对桐城来说,民企活,则经济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从1981年至2019年,桐城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聚焦民营经济,39年来从未间断。桐城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截至2018年末,桐城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超过3.5万户,民营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0%以上;民营企业解决了全市就业的90%以上;民营企业个数占全市企业个数90%以上。
近年来,桐城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第一保障,乐当“店小二”、做好“服务员”,着力培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土壤。“精简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间,能不盖的图章坚决不盖,能不开的证明坚决不开”,刘中汉在年初召开的全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掷地有声,要求杜绝走过场、走形式的考察调研,和企业家正大光明打交道,清清白白交朋友。目前,桐城市实现了1058个“最多跑一次”事项、474个“不见面”审批事项,实体大厅事项进驻率占70.82%,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不见面审批数量占比31.73%。
鸿润集团是桐城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羽绒被10强品牌中位居榜首,更成为羽绒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起草和制订的主要单位,其主导产品羽绒被连续19年生产和出口量在国内遥遥领先。集团总经理助理朱丹说:“到位不越位,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培育了良好环境。2016年,集团遭遇资金困难,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半年多的谈判协商,集团和中青旅实业签订了增资扩股协议,一系列大动作随后上马,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