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一心一意带领乡亲奔小康
2019-06-1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叶海霞 严迎明 孙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大中小
南北都是山,中间水汪汪;路烂、缺电、旱涝频发。这是桐城市双港镇福华村昔日写照。如今,这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递增,美丽乡村释放出的“美丽”效应不断放大。该村连续8年综合考评全镇前3名,曾荣获桐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桐城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省级森林村、桐城市“美丽乡村先进村”。而带领乡亲们奋斗致富的人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潘惠玲。
今年57岁的潘惠玲曾是药材种植与销售的行家里手。1999年,她被村民推举为村妇代会主任,由此从“女能人”变成了村干部。在多年的奋斗中,潘惠玲先后荣获省“三八红旗手”、省“三八绿色工程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桐城市“十佳村书记”。
今天的福华村由原保福村和新华村合并而成,成立于2004年5月,因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部陈旧,配套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广大干群的需求,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潘惠玲揪心不已。经多方奔走,2016年,她终于筹集了29多万元资金,开始对为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进行重建。2017年7月,一个集政策宣传、党员教育管理、党员志愿服务、为民便民服务、党建促脱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建工作新平台投入使用。如今,老百姓在明亮的大厅里办事,党员在宽敞的会议室里参加党组织活动,党群服务中心的各个功能室得到完善,各项活动的积极开展,创造了该村党建工作新局面。“每每看到洋溢在村民和党员脸上的幸福和自信的笑容,我不由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潘惠玲由衷地说道。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道路建设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数年前,村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多是机耕路,很多没有进行硬化。遇到大雨甚至洪水,毁损就很严重,村民怨声载道。但要将路面进行硬化,达到“四好农村路”的标准,资金缺口怎么办?为此,潘惠玲利用自己多年经营的“人脉”,与业界人士联系,先后筹集了88万元资金,修通了1.5公里老杨新路,并进行了水泥硬化,改建3.5公里的早期柏油路面为水泥路面;硬化了村内4.5公里村组主要干道,让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了村民“行路难”的老大难问题。
2018年,经潘惠玲积极争取,水利部门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落户福华。村民们不傻,都知道这是件极好的事情,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眼前利益。为此,她走进村民家中,引导群众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顺利完成村域埔塘新修工程,彻底解决4个村民组农田用水问题。也给乡村振兴计划中的“稻鱼综合种养”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感谢村两委牵线搭桥,倾力支持,让我乐意留在家乡,和乡亲们一起创业。”福华育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汪春生说,他所在的村民组汪家濠组被确定为福华村“农村三变”的实施点之一。该组位于福华村村部以北,全组86户,318人,总面积518亩,90%实现流转。就在今年春季,首批110亩荒山、废地已经开挖、修整成片,集中发展了葡萄、梨子等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
与此同时,潘惠玲和村两委积极盘活山场、圩田、鱼塘、闲置房屋等资源,利用土地增减挂项目,通过交易复垦土地指标,整合涉农资金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鼓励村民和贫困户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因地制宜慧选产业,大大拓宽拓展村兴民富的渠道。如今,随着汪家壕、二里村民组农村“三变”改革的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2018年,村人均收入1298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0万元,村兴民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叶海霞 严迎明 孙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