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新华网;桐城市积极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9-02-2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彭旵生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社会治理
  落实村级审计全覆盖。严格村级财务审查,实现村级审计全覆盖,启动问责程序。去年,全市纪律处分村(居)干部9人,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发挥了警示教育作用。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各镇、街道聘请第三方对各自辖区内反映问题较多的村进行重点审计。
  健全完善村级监督体系。强化过程监督,确保监督实效,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结束后,均及时成立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监督体系,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级财务、政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强化村级廉政警示教育。各镇、街道结合“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青草镇镇纪委通报已查处的典型案件,以案为鉴、汲取教训,录制黄梅小戏《政廉风清民心安》;文昌街道通过微信工作群编发村级干部警示信息,教育形式快捷有效;黄甲镇开展评选“十大廉洁家庭”,宣传勤廉故事。各镇街还完成了廉政文化史料征集,教育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教育深刻。
  大力惩治基层“微腐败”。出台《桐城市惩治基层“微腐”实施方案》,2018年,全市先后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案件7件,给予纪律处分13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9件,给予纪律处分11人。
去年以来,桐城市积极打造“六大行动”,探索乡村综合治理新模式,切实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强本固基,着力建强基层组织
  打造过硬带头人队伍。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造村级高素质带头人队伍,进一步优化换届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等结构。换届后,全市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1.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6.3%,致富能手占35.2%,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中23人受到安庆市级以上表彰,4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
  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新措施,积极有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村一标识、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村标、一村一长廊、一村一品牌,打造“一村一特”的桐城样本。全市新建村部18个,总投资达到3700万元,重点打造嬉子湖镇蟠龙村、龙眠街道东盛村等党建示范点,通过示范带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严格农村党员监督管理。实行村干部“季度考核+分类管理”,每季度按照3:5:2的比例,考核确定一、二、三类村,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奖励报酬等直接挂钩;推行村和村干部工作“双工作日志”纪实制度,组织实施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开展承诺、践诺、评诺活动,增强党员身份意识。
  坚持关口前移,着力防控廉政风险
坚持从严从实,着力提振干部作风
  深入整治“四风”问题。修订了《桐城市机关作风效能问责办法》,进一步加大作风效能问责追究力度;紧盯元旦、春节、国庆等重要节点,去年,全市开展明察暗访29批次,市(县)际互查1次;出台了《关于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及升学宴和谢师宴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事前报备、事中监督和事后核实的监督机制。
  发挥“973阳光热线”媒体监督作用。依托市电视台开播的“973阳光热线”,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去年全市共接听热线724条,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60个。
  做好“每季一评”提升行政效能活动。通过在市直单位和镇、街道开展“每季一评”活动,全市共评定效能优胜单位6个和效能黄牌单位4个,对评议员反映的30个问题及时交办、督办,限时办结,效果较好;组织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尽职献力,服务发展”的“红榜黑榜”评定工作,约谈工作不力的党员干部21人。
  坚持综合治理,着力维护社会稳定
  矛盾纠纷化解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活动,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例会等制度。截止目前,上级交办的24起积案全部化解,全市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197件,调处成功4135件,调处成功率98.5%。
  稳步推进综治中心建设。积极完善基层综治中心建设,综治信息化平台数据录入工作已全面展开。全市8个镇完成镇级综治中心建设任务,7个镇(街道)与辖区村(社区)视联系统已实现互联互通。
  深入推动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动平安镇(街道)、村(社区)、校园、医院、企业、家庭、住宅小区等“七大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严打抢劫、盗窃、抢夺、诈骗等犯罪活动,推动了全市社会治安刑事持续好转。
  坚持“四个推进”,着力夯实法治基础
  推进“七五”普法。出台了《桐城市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学法用法等一系列制度,多形式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去年,全市赴村(居)、学校开展法制讲座88次,送法下乡活动90余次,开展流动播放“法治电影下乡”活动,播放电影600多场,辐射15个镇(街道),222个村(居),惠及75.2万人。
  推进农村法制宣传。全力打造农村普法新阵地,各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线下线上联动,全力加强农村法治新阵地建设,全市15个村(居)成功创建安庆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公共法律服务大网络,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22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高效、免费的法律服务。
  推进律师公益性服务。成立了“桐城同心•律师服务团”,探索开展一系列形式灵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推进法律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让法律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内外兼修,着力塑造美好乡风
  大力规范文化阵地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规范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塑造美好乡风。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15个综合文化站、2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278个村开设了道德讲堂,每季度开展各类主题道德讲座;全市各村均设有文明创建宣传栏,宣传展示文明新风尚;161个村制订了村规民约,建立了“四会”组织,并制定了制度章程。
  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好人评选网络,去年以来,全市获评“安徽好人”5人,“安庆好人”30人,“桐城好人”36人、“乡镇、街道好人”162人、“村、居好人”912人。各地组织开展“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共涌现出全国文明镇1个,安徽省文明镇2个,安庆市级文明镇5个,十星级文明户1000余户等。
  稳步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育合力不断增强。青草镇每周开展乡村少年宫文化活动,培育未成年人兴趣爱好;嬉子湖镇创设“儿童快乐乐园”,为8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爱心志愿服务。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彭旵生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