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中小企业、初创型小微企业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异常突出,建立政府扶持、风险共担的政、企、银、保几方合作机制变得尤为迫切。
今年以来,桐城市整合原有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碎片化”政策,建立“风险补偿金池”。贷款风险补偿金池的建立,进一步健全政府的担保体系,降低企业贷款门槛,引导财政资金从“输血”向“造血”方式转变,以达到控制银行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平衡。今年以来,该市政府累计为企业增信贷款4.26亿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规上企业融资之困
安徽龙眠山食品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加工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安徽省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产品畅销京沪广等全国各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大型卖场。2015年销售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达1100余吨,年销售额近9000万元。
企业做的越大,需要的流动资金就越多。随着公司加工销售能力的不断提高,季节性的抢收和种植期,流动资金短缺问题日渐突显。
涉农涉林企业投资大见效慢,8000多亩油茶种植基地投入个2000万根本看不到东西。公司法人袁凯告诉记者,现阶段公司每年流动资金需要四、五千万元。企业资产都已经抵押贷款了,从2013年开始,袁凯把个人的房产做了贷款抵押。桐城市财政局都宜健副局长给记者算了笔账,比方说袁凯的个人房产值800万,那么他最多只能贷款400万。利用政府出台的“助保金”贷款政策,袁凯的个人房产就可以增信贷款到800万元。
马上就是菜籽收购的季节了,几百万的助保金增信贷款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龙眠山食品公司流动资金的压力。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像龙眠山食品公司这样的规上企业和一些初创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异常突出,建立政府扶持、风险共担的政、企、银、保几方合作机制变得尤为迫切。都宜健副局长告诉记者,近期桐城市又安排了5000万元资金,并整合原有涉农融资风险补偿金900万元、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100万元、就业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助保金贷款铺底资金45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池”,主要用于银政担、银政保、政府增信部分风险补偿,旨在加强政府资源与金融资源的紧密融合,大力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经济下行,一些国有银行都在抽贷,面对多重压力,企业融资陷入困境。此时政府及时整合资源,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池’,帮助企业融资,让企业倍感温暖。”龙眠山食品公司总经理袁凯深有感触的说,这项政策是一场“及时雨”,是一场“暖人心”的工程。
助大学生创业发展之难
1985年出生的徐小旭2011年毕业于皖西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0年当别人都在东奔西走找工作的时候,还未毕业的他就已经张罗着要回乡创业了。小徐先后联系了7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投资了近百万元,在桐城市吕亭镇境内办起了家庭农场,养土鸡养黑猪。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农场有八万多只土鸡,一千七百头有机黑猪。小徐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资本积累,6年来7位股东没分过一次红,没拿过一分工资。
由于市场不断扩大,黑毛猪呈供不应求的局势,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但公司除了猪和鸡之外,并没有其他抵押物,为融资,小徐团队伤透了脑筋。2015年初桐城市出台的暖企政策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但徐小旭这种利税较小的家庭农场,并不在政策扶持其列。正当小徐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出现融资瓶颈的时候,2016年元月,桐城市助企融资的“一池春水”像久旱的甘霖一样惠泽小徐的家庭农场。
从2012年开始桐城市就陆续出台了一些暖企政策,但以前的政策比较单纯,起点也比较高,只有规上企业才能享受。为了让更多的小微企业都能享受到政策扶持。2015年底桐城市利用全国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抓住省涉农融资风险补偿金贷款试点县(市)的契机,出台了支持农业发展的涉农融资风险补偿金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银政保“433模式”(433模式即如果出现风险,保险公司承担40%,政府和银行各承担30%的模式。)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
“此做法得到了金融机构和保险行业的支持,特别是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桐城市支公司和中国农业银行桐城市支行得到了总公司和总行的批准,并在桐城市进行试点。”都宜健副局长说。
经过前期的考察筛选,当月底中国农业银行桐城支行首批确定了4家涉农企业,徐小旭的家庭农场在不需要抵押物的情况下,获得了最高8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贷款。“贷款下来后,我今年多购进了40头种猪,并扩大了1000头生猪养殖。没有这笔贷款,我们不可能把目前有限的流动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上去。这80万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徐小旭由衷的表达着对政府和银行的感谢。
中国农业银行桐城市支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批贷款元月份已经发放,下一步这项帮扶工程农行将整村整镇批量推进,以确保涉农企业尽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