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金融服务“三农”

2016-05-05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陆飞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科技创新 桐城
     打好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攻坚战,形成加快发展新格局,是当前我市五大攻坚战之一。桐城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也强调,要加强金融创新工程,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要从‘三农’发展的要求出发,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增加三农金融产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和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发挥杠杆作用扶持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众多是桐城市的一大特点,桐城拥有各类市场主体约3.3万户,民营经济占据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大半江山。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桐城市积极实施“暖企行动”,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这其中,金融助企功不可没。
 安徽霞珍集团是我省第一家从事水禽养殖、羽绒制品加工出口的外向型企业,也是羽绒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型的集团化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企业正朝着多元化、精品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然而,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这家品牌老企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时,政府的“暖企行动”给企业带来了温暖和帮助,通过桐城市国有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运作,企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到了1000万元过桥资金贷款。
 “有企业借1000万‘过桥资金’两天半就还款了。若在以前,企业借这1000万需要支付很高的利息,现在成本非常低。”桐城市市长陆应平说,桐城通过设立助保金、过桥资金、农业风险补偿资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还贷、续贷、转贷提供临时性周转资金,帮助企业渡过“过桥”难关,目前已帮助企业融资23.1亿元。
 在控制好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桐城市协调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对列入帮扶名单的企业,国有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对其实行“一事一议”,提供信用担保。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面临的不同实际难题,桐城市推出了“税融通”、“银政保”、“银政担”等业务,改造建立公益性融资担保平台,建立风险补偿金池,年初财政再安排5000万元充入风险补偿金池,累计达1.15亿元;用于涉农融资、扶贫贷款、就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助保金贷款铺底。金融部门通过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政府有效提升了融资担保能力,企业减小了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稳步提速提供了坚强支撑。
 互联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许多农民、小商户都在使用智能手机,‘社区E银行’的前景很好。”今年37岁的王坤在潜山县城经营着一家小超市。打开手机,王坤向记者展示了“社区E银行”的界面。界面简单明了,四大项分别是,本地商圈、精品预售、名特优展示、积分兑换。“以前不明白什么是‘社区E银行’,现在上线之后,才知道是真的好用。作为特约商户,我的生意比以前更好了。”王坤笑着解释道,“简单说吧,‘社区E银行’在你生活的社区范围内,为用户提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一站式服务,可以是线上,也有线上与线下互动。”
 “易贷卡真不错,用它贷款甭提多方便了。像我们资金周转时间不长的,借了之后随时都可以还上,一年光利息就能省下一两千元。”在光彩大市场经营一家商贸行的赵刘宝说:“原来每办一笔贷款都要找客户经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申请手续。现在就方便多了。”赵刘宝说,“取得授信后,用户可随时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ATM及自助终端等渠道,自助办理查询、放款、还款等业务,真是既方便又实惠。”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的痛点在于“风险大、成本高、不敢贷”,银行在无抵押无担保的前提下,主动放贷的意愿不大。农民对贷款成本异常敏感,农村金融市场“微利”也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怎么破解?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改进客户服务方式、健全营销服务网络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资金径直流向农业、农村、农民。
 “从我们和老百姓的接触中发现,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老百姓而言,‘社区E银行’是不是个银行,还是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都不重要,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市委党校副教授李青认为,互联网金融凭借着方便、迅捷、透明、低成本的互联网属性和非凡的创新活力,迅速补充金融空白市场,满足了个人和小微企业借款需求,丰富了普通大众的理财方式。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陆飞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