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桐城教育再谱均衡发展新华章

2016-04-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杨正一 陈庆元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教育均衡
    2015年,桐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分通过国家级评估认定,该市基础教育的魅力之花再度绚丽绽放。
 “十二五”以来,桐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推进教育创新,呈现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发展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首批安徽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市、首批安徽省教育强市、安徽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单位和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等称号。2012年,桐城市教育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桐城市政府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区)”。
 “十二五”期间,桐城市坚持“四个统筹”,即:统筹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建立关爱体系、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教育经费
 改善办学条件
 这里流传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家训,这里保持着“重教为共识、尊师为时尚、兴学为义举、苦读为学风”的优良传统。历届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工作意见》、《桐城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桐城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政府行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研究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坚持做到“四个纳入”和“六个优先”,即:把教育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做到;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近三年来教育累计支出27.8亿元。在县城主城区,过去有三所初中,其中有2所学校场地狭小,办学条件简陋,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学生家长想方设法进行择校。2008年该市将整合城区初中教育资源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投资3000万元,仅用10个月时间,新建的实验中学就投入使用,学生家长再也不用绞尽脑汁为孩子择校到处奔波。
 “近些年在安排经费时,对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确实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一大批农村学校的教室、操场、食堂、宿舍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桐城教育局局长金锰表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场所是校园,最安全的地方是教室,在桐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学校标准化建设让农村学校的生源趋于稳定。”
 近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为确保高标准一举通过,市委、市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列为全市重点工作、列入全市促进科学发展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听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工作的情况汇报,现场研究部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亲自参加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专题报告会,并到学校检查指导。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到学校实地考察、调研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建立关爱体系
 保障教育公平
 花坛,亭阁,喷泉,文化墙,还有“班班通”、图书室、心理健康活动室和各种功能室……位于桐城市青草镇的三星初中,虽然地处偏远的农村,但是城里学校有的,这里都有。“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全校519名学生中,周边县乡来了120名,城区的来了53个。”三星初中校长汪江文自豪地对记者说,以前办学条件比较简陋,大多是平房和危房,也没有像样的绿化。这些年,真金白银的投入,尤其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后,学校的各项设施都上了新台阶。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民生工程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蓝天行动”。城区初中、小学在接受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时,做到“三个一样”:一样升学、一样就读、一样免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有留守儿童之家,实现了全覆盖。
 “今年,‘真情关爱班’又招了两个班,共90多个学生,涵盖了全市12个乡镇。”桐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副主任叶全玉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该校自2011年设立留守儿童“真情关爱班”以来连续第五年招收贫困留守儿童。
 叶全玉介绍,2011年秋,城区建成了全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面向山区和农村偏远地区招收留守孩子,设置留守儿童“真情关爱班”,学杂费全免,另外每年还补助1250元。为了照顾好这些学生,学校专门挑选了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作为该班科任教师,还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男女生活教师,并义务承担起代理家长的角色。投资2500万元的桐城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投资300万元在新安初中、高桥初中和青草中心小学建起了乡村少年宫,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好场所。实验中学、青草镇三星初中的留守儿童之家被评为全省留守儿童之家模范单位。目前,该市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和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为重点,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长配合、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已全面形成,实现了“让留守儿童满意,让外出父母放心,让社会舆论认可”的目标。
 配置教育资源
 城乡上学一样
 一路走访,无论是偏远山区的中义中心学校、唐湾中心学校、小关小学,还是地处集镇区的文昌中心小学、龙眠中心小学、吕亭初中……都是崭新的教学楼,各项设施非常齐备,校园漂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学校。
 “我的孩子期末考试得了三个优。家门口的学校条件不比城里的学校差,我们家长不用跑老远接送孩子,教学质量有保障,生活上当然也方便多了。”中义中心学校的一位年轻家长表示对学校十分满意。
 “十二五”期间,桐城市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1400平方米,其中市本级投入4042万元;市本级投入资金1050万元新建改建37所学校运动场地、场馆;投入资金229万元购置图书11.3万册;投入资金889万元配备班班通1194套;投入资金1974万元用于购置教学实验仪器678套。2015年上半年市本级财政投入资金1823.5万元,其中,投资1600万元购置计算机4182台,投资158.5万元购置实验器材,投资65万元购置教学图书,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老化及图书数量不足问题。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桐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全市所有学校全部接入10兆以上宽带网络。2013年被省教育厅列为信息化教育试点区域,被教育部列为“信息化视频互动研修”全国50家试点单位。启动“在线课堂”教学试点,目前已经建成1个录播室、2个主讲课堂和6个接收课堂。通过实施在线课堂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250万元完成170所中小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投资150万元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投入使用,让偏远地区学校的孩子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2002年桐城市成为安庆唯一的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14年又成为国家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之一。近年来,该市教育教学改革的效应不断显现,2014年在安庆市公布的47个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中桐城占14个,其中一等奖占全市的43%;小学数学学科成为全国首批44个新世纪小学数学研究与应用基地之一,连续8年获得基地最高奖;全年有76人次在安庆、省、国家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
 建设教师队伍
 城乡教师一体
 “不是我改变他们多少,而是他们改变了我,也丰富了我,一年的支教经历真的让我受益终生。”忆及去农村学校的支教,桐城二中的语文教师占淑红至今依然难忘。
 2012年秋季,为响应城镇教师支教农村薄弱学校的要求,占淑红离开了家,离开了城里的学校,只身来到偏远山区的唐湾中心学校支教。
 “唐湾中心学校是一所久负盛名的农村学校,但因地处偏僻,信息相对闭塞,与城里还是有不小差距”。针对学生们匮乏的学习资源,占淑红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并把“娘家”市二中的教学资料拿来给学生们参考;针对山区教师教研意识不强,占淑红主动给他们上示范课,亲授“拿手绝活”,帮助他们搞好每次教研活动;带领文科教师和学生们开展采访和调研,编成《秀美唐湾》一书,作为学校乡土教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师资的均衡,利用国家政策,让农村学校拥有更多的好教师,农村生源就不会流失”。金锰表示,从选派教师支教到积极探索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区域内的艺体类教师统一排课,到2015年出台《桐城市农村学校教师交流实施办法》,全面启动学区内的教师交流,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均衡发展的“瓶颈”。
 为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该市一方面加大新聘教师的“输血”力度。在全市事业单位补员从严控制的情况下,市政府坚持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山区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近两年来,在超编的情况下招聘了117名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充实到农村初中、小学。自2000年在安庆市率先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以来,该市城区学校共选派50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驻校支教,选派20名骨干教师到望江、潜山等地支教、2人到四川松潘县支教、1人到新疆皮山县支教。同时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上示范课。另一方面增强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安排30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将全市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者送到华师大集中培训;选派校长到上海市名校挂职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利用长三角网上结对学校资源,开展结对活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每年暑期,开展骨干教师专题培训,邀请教育名家、名师来桐授课;示范学校实施“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推动了农村薄弱学校向纵深发展。近年来该市又积极探索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区域内的艺体类教师统一排课模式。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力地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实施名师队伍发展工程,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2014年全省首批“江淮好乡村老师、江淮好班主任和江淮好学科名师”评选中,该市推荐的3位老师全部获奖,获奖数量居安庆市首位。自2010年以来,有10位教师获省级以上表彰,有12位教师荣获“安徽省特级教师”称号,101名教师被授予安庆市骨干教师、16人授予安庆市学科带头人,6人授予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奖人数均居安庆市第一。
 在该市前两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教育系统有10名师生当选道德模范或获提名奖。中华职校徐智明同志分别荣获安庆、桐城市道德模范称号,2013年7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推进文化立校
 办学特色鲜明
 2015年,桐城市三河初中成功通过安庆市特色文化学校评估,成为该市第一所安庆市级特色文化学校。“十二五”期间,该市中小学以传承地方文化为己任,大力实施“文化立校”战略,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全面启动文化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自2015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合本校办学历史、地域特点、发展方向,突出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廉政文化、君子文化,充分挖掘本校办学特色生成点,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打造了一批阅读、摄影、书法、绘画、舞蹈、体育、校本课程、关爱留守儿童等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现有桐城市级文化特色学校14所。为充分调动学校的创建工作积极性,该市加大奖励力度,对获得桐城市、安庆市和省级文化特色学校称号的学校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支持力度位居安庆市前列。
 桐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底蕴深厚,为传承地方文化,市教育局编印的地方教材《桐城—我可爱的家乡》免费提供给中小学生。黄梅戏、桐城歌等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学生表演的桐城歌走进了《星光大道》;实验小学创作的幼儿舞蹈《六尺巷》参加安徽卫视全省少儿新春文艺汇演;三河初中精选桐城派作家的作品,自编校本课程《根》、《润》,作为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教材;地处山区的唐湾中心学校编写的乡土教材《秀美唐湾》出版发行。该市13次蝉联安庆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女子手球队在省十三运上获得6.5枚金牌,实现了该市在省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目前该市已经形成“春色满园、百花争艳”的办学格局。
 教育是桐城一张锃亮的城市名片。桐城教育以适度超前发展的理念、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向、欣欣向荣发展的业绩,充分彰显了桐城作为全省基础教育排头兵的应有位置和全省首批教育强市的独特魅力。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杨正一 陈庆元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