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承德日报:“让一让,六尺巷”

2016-03-01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寇占文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六尺 赵薇 春晚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首以安徽桐城六尺巷典故为题材的歌曲随着赵薇在春晚的倾情演唱,使“让一让,六尺巷”的故事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真实故事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张姓人家,与邻居吴家因一块共用的通道发生纠纷,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到纠纷双方涉及到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不敢轻易判定此案。为此,张家写了一封书信,寄给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为这块空地的专属权作一了断。张英接到书信后,哈哈一乐,随手草诗一首:“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阅罢书信,明白了张英诗中的其中意味,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这样,便就有了“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是谦恭礼让、睦邻和谐的典范,是中华民族里仁为美、和谐理念的充分体现。巷道虽只有100多米长,但其中的文化内涵却不是这短短几分钟的路程所能承载的。300年后的今天,当现代人为了名利争长论短、追名逐利、争权夺势、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这个历史片段,引发的是触及灵魂、发人深省的思索。让一点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华传统是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文化精华。
 礼让、谦让、容让、承让……自古围绕“让”字佳话不断。下围棋和下象棋有“让先”之说,是闲趣之让;王泰让枣,孔融让梨,是兄弟相让;东汉开国功臣冯异屡立战功,却“行与诸将相逢,往往引车避道”,是同僚礼让;蔺相如对良将廉颇一让再让,让出“将相和”,是国事容让……
 古来官民之间,亦讲求“让”。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能否礼让百姓,考验着为官者的胸怀气量、德行风度。明朝京官董笃行和清朝尚书张英,面对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一个劝老母亲“让出两墙”,一个劝家里人“让他三尺”,皆成就官让民的典范。“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尽管有矛盾龃龉,为官者若是礼让在先,百姓自然礼随其后;假如小肚鸡肠、目空一切,甚至以权压人、强取豪夺,老百姓怎会心悦诚服?
 以德为先、以勤为贵、以诚为信、以朴为本,这是庄子教会我们的。自古以来,人们最注重的是为官者德才兼备,将权利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律己从严、舍利求义,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唯有自己内心中正、充满正气,上行下效,才能构建起廉洁高效的政治环境;唯有自己维护正义、处事公正,才能和谐维护干群之间的关系。
 “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说的就是,为政者对待老百姓,只要纯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翻开中国历史,“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无一不是为政者以百姓为重,方得以国之昌盛、人民富强。亲民为民,是关系民心、道义的大命题,惠民政策到基层、惠民实事到基层,鱼水情深心连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国家必将越来越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家学渊源,善益子孙。“礼让”二字,不管是为民者慎独慎微,还是为官者心存敬畏,都是一种“走心”的中国式修身。修身为先,自然就是大度做人。社会当下,贪权者漠视尺度,路怒症睚眦必报,民粹族死磕到底,皆是无礼又无让。因此,把礼让当成道理来思索和启示,人生或许有大境界。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寇占文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