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猴年春节,官员扎堆去安徽桐城“六尺巷”,这条“巷”火了。
“六尺巷”,是怎样的一条巷?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因此而自由通过。
“六尺巷”由此而得名,故事也由此而传至于今。照理,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像这种宅基地纠纷些许小事,只要张英稍微发话一下,地方官员敢不听命?这个我们断不能去恶意揣度,那就按下不表,单说自2014年11月,王岐山虽然低调造访“六尺巷”,但消息还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之后,曾几何时这条小巷则赢得了当今官员们的敬仰。
所以,春节期间出现官员扎堆去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景象,很值得我们去揣度一下,如果官员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我修养,那么桐城“六尺巷”能给人以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启示一:这是一条有长度的“六尺巷”。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它的“长”跨越了时空,它所包含的道德内涵使后人受益匪浅,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以和为贵、尊重礼让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今的共产党官员更有责任来延续并发扬光大。
启示二:这是一条有宽度的“六尺巷”。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这宽度,诠释了一种与邻里相处“友善”的胸怀,而作为官员自然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宽怀大度。
启示三:这是一条有高度的“六尺巷”。它的高度不在于高墙深院,而在于张英所站的道德高度。而这个高度,让我们也看见了中华文化道德的深度,它所提供的丰厚土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珍视的。所以,我们的官员也应该要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当我们看见了前人如张英者一路飘香,款款而来后,我们还得思考一下,自己用怎样的德行去启迪后人呢?
启示四:这是一条有梯度的“六尺巷”。这个梯度,就在于张英“修身”的层次上,张英的礼让睦邻是一种里仁为美的“友善”,他虽权重位高却不以权压法、以势凌人,这才是“法治”社会所必须的,最后双方让出了理解,让出了合作,达到了“和谐”最高境界。因此,共产党官员的做官为人修身,更应该透过张英所筑起的“六尺巷”,从中看到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法治”“和谐”。如果把它注入了现代的内容,那么这就恰恰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梯度上。
启示五:这是一条有温度的“六尺巷”。“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张家先行退让,这是张英德行修养的体现,由此而善化他人,播种善因,使社会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邻里之间才有了良性互动而不是相互敌视。虽然法律在调和社会矛盾之中不可或缺,但过于生硬,缺少一点柔情或温暖。所以,“六尺巷”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拿到今天来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型的邻里关系,张英的做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也值得我们的官员去领悟、去借鉴。
所以,“六尺巷”的故事,张英的做官为人修身成了美谈。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移居》一诗中也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由此,我揣度“六尺巷”,觉得“六尺巷”就是孔子说的“里仁”;揣度张英,料想张英就是陶渊明所说的“素心人”;揣度那些因为敬仰而造访“六尺巷”的官员们,相信这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党风廉政建设所必需的。赵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