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城乡居民获得文化食粮的渠道更宽、品质更优,城乡群众也越来越多地享受起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强起来
走进桐城市大关镇,这里有一栋当地群众最喜欢去的小楼,它既不是党委、政府的所在地,也不是繁华的商场、超市,而是镇里的综合文化站。在这栋并不起眼的小楼里,图书阅览室、电脑室、科技培训室、老年大学、多功能活动厅等样样俱全,不同爱好和需求的人们汇聚到这里,兴冲冲而来、满意而归。
“作为全省30个试点单位之一,我们正在创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如你看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基础设施更好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这里自然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大关镇文化站站长徐宾告诉记者,文化站自2011年2月开始对外免费开放以来,仅图书阅览室的阅读人数就达到了每年3000多人次。全镇15个行政村,村村都配备有1名文化管理员,而且建立起了自己的业余文艺队伍,做到“一村一品”并定期开展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桐城提出全市城乡群众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伍建强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起,还促进了一大批富有桐城特色的群文精品喷涌而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全面开花、硕果累累。新编大型黄梅戏《胭脂湖》、《桐城六尺巷》等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获得诸多殊荣;《惊天一兰》闪亮登场国家大剧院,艳惊四座;小戏《醉酒》、《山茶花开啊开》在安徽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中夺得了六个奖项……
为创建融洽相处、和谐共进的良好人文环境,桐城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文都讲坛、严凤英戏迷俱乐部、周末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深受人们喜爱,浓厚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截至目前,桐城市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220个基层服务点、15个综合文化站、238个农家书屋、2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所有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多起来
每当夜幕降临,饭后休闲的村民们汇集在这里,孩子们呼朋引伴,老年人携手相随,或歌或舞,或登台唱戏……这一和谐的画面出现在范岗镇樟枫村的农民文化乐园里。村党总支书记宋辉说,总投资近260万元的樟枫村农民文化乐园,除了省级专项补助20万元,余下的均是市、镇、村投入的。
在农民文化乐园,不仅有大礼堂、道德讲堂、娱乐活动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而且在乐园的走廊、墙壁上也处处张贴着村史村情、民俗民风等宣传画,让村民在农忙之余,既能玩有所乐,又能玩有所获。
在真金白银投入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同时,桐城市还落实了每年近200万元的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补助,按照每村每年1.2万元的标准落实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随着各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长,桐城市市财政每年拿出近2000万元为农民轻松自如地参与文体活动“买单”。同时,还积极争取社会赞助、捐助等方式,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促进了桐城市文化事业投入的多元化,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资金投入同步,文化发展帮扶措施更加“接地气”。桐城市文化馆的5台流动舞台车,长年下乡进村开展演出活动。严凤英戏迷俱乐部、桐城歌友协会、舞蹈协会、声乐协会等艺术社团也被组织起来,免费向农村开展送演出、送培训、送帮扶活动。如今,桐城有规模的文艺社团已增至12个,年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