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方季元 一位农民的石刻之路

2015-06-17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向军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方季元 石刻 农民
       今年72岁的方季元,是桐城市龙眠街道长生社区一位普通农民。有人说,“石刻艺术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美,正是质朴、敦厚品质的体现”,也正是这位老人带给记者最为直观的印象。他少年时代因为喜欢毛笔字就与石雕结缘,此后半生与石、凿相伴,创作了大量的石刻作品。

  偶然机遇与石头结缘

  “见了人家的匾额、楹联、碑记写得好、刻得好,就要多看几眼。”方季元说,读书不多的他从小却十分热爱书法,并由此爱上“石刻”这门手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也没有专门的“师傅”指点,仅仅靠着民间石碑艺人的口耳相传,他走上石刻之路。

  1995年冬天,方季元从一位老石匠那懂得了陡膛子、平膛子,饱膛子等雕刻技艺术语,也知道了雕刻小字用小凿子,雕刻大字用大矬子,再到后来开始学习用电动工具雕刻。“当然,如果需要拓片的话还得用手工刻。”

  他所刻材质,有粗糙、坚硬的麻石,只能刻大字;大理石大小字都能刻;青润石,俗称江南石,质地细腻,刻出字来则光滑圆润。

  方季元老人靠着一把凿子和一把锤子,顺着写好的字进行雕刻,雕刻好了后再涂上黑色或红色的颜料,这样,一块刻字石头就完成了。

  数年来,方季元老人不辞辛劳,奔走在周边的山上,将他从山上找到的“宝贝石头”,用拓本雕刻成一块块古朴道风的工艺品。手工雕刻石头时,凿子的角度、锤子的力度和手腕的灵活度,一个都不能忽视。《坚持到底(斗牛)》、《母爱(母子龟)》等石雕工艺品,都是老人付出大量精力和汗水的手工雕刻作品,雕工精湛、主题鲜明,老人将它们摆在家中的醒目位置。

  石刻,凝聚着老人毕生心血

  雕刻是个艰辛而繁琐的工作。方季元老人刻字需要的石材只有在河底或是地基工程处才能找到然后拿回来筛选、水洗、打磨,经过多道工序处理,才能在上面雕刻。

  一天要锤打几千下,单单手臂的酸痛就令人吃不消。遇上大块石头,还要加速度讲体力,也曾遇到过纸铺了一大桌还不够覆盖石刻的,有的石刻较高,还要临时搭脚手架。遇上大风时,简直是在和纸斗争了。但是他依然不忘自己钟爱的石刻,自制雕刻工具练习刀法,他把原来单线阴刻刀法和斜着刻线,平拖抛光的简单工艺提高到采用刻、雕、凿、钻、打磨、镂空等复杂的技法,完成一个又一个石刻作品。

  他每年都要雕刻将近百块石板,一块100字左右的碑刻,他两天就可以完工。诚然,方季元老人不比正宗手艺人,问及最快速度是多久,他笑呵呵地说:“毕竟是老了,做事情还是得悠着点啊。”

  “人老了,只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方季元老人告诉记者,自从痴迷上刻字,这些年刻下来,身体反倒是越来越硬朗,现在他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六点出发骑十分钟电动车到碑摊刻字,家里也支持他,只要他喜欢。在石头上刻字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它要求刻字的人心、眼、力合一,才能刻得好。方老说他从自学时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专门找废料石,然后就坐在这里慢慢地刻。

  方季元认为四种因素影响石刻作品的艺术质量:石块质地、书法、刀法和构思。为找质地细腻、没有裂痕的石头,这些石头外表看与普通的石头无异,但是除去其表层,里面的石头入手棉软,非常适合雕刻,更奇特的是,尽管易于雕刻,这种石头韧性极高,用锤子都不易砸烂。

  看老人正专心致志的用钻头描着字,二十分钟过去只勾出字的一个笔画,耐心与毅力可见一斑。记者发现他手掌黝黑,虎口布满老茧,于是问老人缘何不戴手套工作。老人只是回答:“我是个农民,哪有那么讲究。”

  这些年,方季元为桐城文庙雕刻过文物捐碑,修复过数块古代石刻,书写并雕刻过棋盘岭抗日伏击战纪念亭一处等,此外还有桐城多处名胜的摩崖石刻,其中披雪瀑摩崖石刻是他的得意之作。老人说:“以后即使我不在了,但是我的东西在,我的子孙可以把我留下的石刻当作是我的人,作为传家宝遗承下去。”

  “我们今天的石刻,兴许后来人考古发现时,也会很欢喜呢。”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向军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