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卫生信息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就诊缓解,提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是医改的重要任务。桐城市在推行医疗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自今年4月1日起,在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及村级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信息化建设,开辟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新模式,实现了卫生系统区域内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让患者、医疗机构和卫生管理部门同时受益,使医改之路不断向纵深发展。
看病时间短了
62岁的胡长印是文昌街道胜利社区居民,三年前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户登记居民健康档案,发现并诊断其为高血压,纳入慢性病病人管理,并录入桐城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今年4月底,他自觉头晕比较明显,出汗伴有面色通红,于是来到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过常规检查和详细问诊后,接诊医生登录桐城市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查看胡长印健康档案,调阅以往检查、就诊及用药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很快便做出了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立即为胡长印施治。
避免了许多重复检查,既为患者节省了费用,又为治疗赢得了时间,这就是信息化带给居民看病最大的实惠。胡长印感慨道:“过去看病自己讲了许多,医生还不相信,还要逐项检查。现如今,自己只要简单讲下症状,医生登录信息平台就能查看我过去的健康档案和就诊记录,要快得多了。”
据了解,自4月1日起,桐城市所有公立医院及乡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以运行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开展无纸化办公,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电子病历”经“试点”后,已实现全覆盖。电子病历将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中的历次就诊时间、疾病或健康问题、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活动以及所记录的相关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抽象描述,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
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去年12月就开始试运行“电子病历”和“就医一卡通”,成为桐城市首家推行无纸化、信息化办公的社区基层医院。居民琚书有说,“一卡通”非常好,医生一打开电脑,情况就一目了然,包括挂号、缴费、拿药一步到位,对病人来说非常方便。有了电子病历系统,琚老看病比以往就诊节省了2/3的时间。
居民琚书有说,“一卡通”非常好,医生一打开电脑,情况就一目了然,包括挂号、缴费、拿药一步到位,对病人来说非常方便。有了电子病历系统,琚老看病比以往就诊节省了2/3的时间。
医疗效率高了
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参考方案,可以随时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和进行慢性病随访。
5月12日,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班医生接诊一位高血压患者的家属,说是要替家里老人买降血压的药,但又说不清药名。医生通过向其询问老人姓名及住址,马上登录卫生信息平台,得知该老人是本社区居民文秀莲,家住胜利社区四组,患高血压多年,一直坚持服药,属慢性病管理病人。根据此信息,医生很快就开出药方,省去不少时间。
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魏晋做了一个对比:在实施“一卡通”之前,病人要排队挂号,医生问诊后开检查单,病人去排队缴费拿到发票存根去做检查,回到医生那里再拿处方去缴费,再去药房拿药……如果要注射,还要拿输液通知单和病历到输液室去……这样一来,病人要多次排队,跑好几趟缴费处和药房,另外医生的手写处方也容易造成误读。实施“一卡通”后,挂号、收费、医保等在一个窗口,一张卡上记录着患者的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各种信息,病人到医生处就诊,只要一刷卡,以往就诊信息就能显示出来。医生在电脑上操作,将症状等输入,要检查就点开菜单打钩,预收费就会直接显示。病人将检查结果带给医生,医生开出电子处方,病人再到药房刷卡拿药。“医院每个工作处都有读卡器,一张卡走遍医院。一个病人信息能够共享,各工作处只看到各自该执行的信息,但医生能看到全部信息。”魏晋说,“病人如果怕费用搞错,可以随时到收费处切出时间段自行打印清单,卡里的钱也可以退掉。”
全科诊室主任陈兆俭说,去年10月参加了3天的培训,熟悉“一卡通”流程。以前每天给病人看病写的东西都挺多,现在一切在电脑上操作,按照现成的模板模块勾选就行了。输液的程序也变得快捷,总护士长杨冰冰介绍,以前病人带手写病历来,护士要照注射通知单抄写输液卡贴在瓶上,同时发给病人一个牌号,还要核对病历、通知单、牌号……现在病人刷卡就能打印出信息。“病人住院,我们要抄写护理文书、护理记录单、床头卡等,现在电子病历代替了手写,更改也很方便。”住院部护士甘微说。
输液的程序也变得快捷,总护士长杨冰冰介绍,以前病人带手写病历来,护士要照注射通知单抄写输液卡贴在瓶上,同时发给病人一个牌号,还要核对病历、通知单、牌号……现在病人刷卡就能打印出信息。
信息化提速时
记者在桐城市卫生局了解到,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起步早、起点高,在2011年10月底前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电信网络,随后完成了村卫生室系统改造的培训工作,使该市的村卫生室率先在全省应用了门诊电子病历,并实现了药品的电子监管功能。2012年又着手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各项启动工作,进行数据中心设置、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及配套设施的招标采购等工作。2013年完成了数据中心机房改造、平台软件和卫生院电子病历的上线使用工作,基本实现辖区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临床用药、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系统间的数据共享,统一的区域卫生平台全面建成。
在去年县级卫生区域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的基础上,今年4月1日全面启用电子病历,完成了从纸质病历向数字化的转型,实现了电子处方的实时传输,使门诊统筹工作告别了传统的审核模式,实现了实时审核处理。5月初实现了与安庆市、省卫生平台的对接工作,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上传。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硬件不足的情况,利用项目结余资金,为基层医疗机构增配了一批笔记本和台式计算机,以满足基层卫生信息化的需求。拿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例,20多个工作平台配备了电脑和读卡器及打印机,共投入20多万,医院出资不到5万元。
在基层卫生信息化实施前,所有统计报表都需由各医疗机构上报,由于全市医疗就诊数据量大,填写一个报表或者做一项工作检查往往就要花费好几天时间。自从实施信息化建设后,工作人员只需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以前要花好几天时间下乡才能完成的检查、统计等工作,而且数据更加及时准确。基层卫生信息化涵盖了临床医疗、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各个环节,大大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有效促进医疗资源集约化、机构规范化、监督精细化和服务均等化。
业内人士指出,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节约印材,还很环保。医生章虹算了一笔账,一份最普通的病例也需要三四十页纸,如果按每份30页计算,每天200份病例,就得需要3000张纸。魏晋说,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每月的纸张、油墨耗材及笔等办公用品大大减少,一个月平均节约1万元。
在去年县级卫生区域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的基础上,今年4月1日全面启用电子病历,完成了从纸质病历向数字化的转型,实现了电子处方的实时传输,使门诊统筹工作告别了传统的审核模式,实现了实时审核处理。本报记者 罗少坤 本报通讯员 陈俊 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