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安徽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当时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希望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居,在回信中写了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的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评论——让一让,天地宽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包容忍让,作为一种美德,古已有之,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张英却以自己宽广的心胸、礼让的品德为世人留下了一个“和”的典范。
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和”二字。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则是在此道德规范下所达到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主张人际之间和谐、安定,团结,协作,即所谓的“人和”。和谐是一种对真善美追求的动态平衡。
如今,“六尺巷”已成为桐城一个重要的人文景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张英的人格魅力,更深层次的是在于人们对“和”的价值认可。在凡事讲求物质利益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如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能够让一让,人人心中都有一条“六尺巷”,那么“和”的理想国度还会远吗?
蒋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