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西部开发报:“六尺巷”的儒学典范-桐城新闻网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日前,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让原本沉寂的小巷一下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

 
  当前,反腐行动方兴未艾,改革廉政之风势在必行。王岐山造访六尺巷,意味深长。桐城,清代“桐城派”文学发源地,以“文以载道”为主旨,号称“文都”。六尺巷是安徽桐城一个长百余米宽两米的小巷。世人皆知“六尺巷”,鲜为人知的是其背后的主人公——一代儒臣张英。在康熙四十年,这里发生一起邻里纠纷。《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等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所谓张文端公,即张英,清代名臣。张英位高权重,并未以势欺人,而是劝自家退让,一时成为美谈。
 
  张英为官之时,处处恪守恭让之礼。清朝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旧传》中这样描绘张英:三藩叛乱时,“一时典诰之文,皆出公手”。可见张英之博闻宏见与知识器量。张英写给家人的《聪训斋语》中的《立品篇》中专门有一节说“能容让”,其中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亦可见其宽容谦逊、秉礼处世之风。深厚的家学积淀以及博大的儒学素养,使得张英后世子孙均严于律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如今,六尺巷依旧在,张英的宽容旷达世代传诵,至今带给人不尽的思索与启示。
 
  做官做人,贵在修身。“六尺巷”的故事,莫不是主人善于修身使然?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不是修身之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向来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核心内容。《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说阐明了从“格物”到“明德于天下”的一系列步骤和方式,古人告诫我们要想成就大事,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毫末做起。事无巨细,贵在躬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计四件大事,然要想成就大事,一切当自“修身”始。如何“修身”?古人并未遮掩,而是直接告诉了我们答案,那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放在当下环境来说,修身就是一个人的身心修养和人格淬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日渐繁荣。然而,过多的经济追求和利益驱使,使得多数人丢失了为官的“初心”,越来越多的人在经济大潮中迷失自我,沉溺无踪。人们渴望金钱,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是,不惜一切地牟取利益,置家庭和社会责任于不顾,不仅有违传统道德思想,也不符合时代和谐发展的理念。当前,各类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说到底,还是个人修为的问题。那么,对于个人气质和人格的培养,也就至关重要了。当前的教育体制,更多的是在培养经济的“弄潮儿”和时代的“把手”,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礼仪的浇薄,使得人心愈渐荒芜,唯金钱至上,唯利益是从已然占据了多数人的心理。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惜所有地争名逐利,只为万千人群中的那一次闪耀登场。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沉溺于灯红酒绿、衣香鬓影之中。浩渺的历史不得不向世人拉响时代的警钟——君子慎独,严于修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是人民的呼唤和嘱托,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是为官之人自我的操守。当时代的号角吹响,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为官之人更应担起社会重任,以古为鉴,以人为镜,在历史的传承中寻回为官之道,重塑“诗礼传家,温良谦恭”的官场新气象。(沈可荣)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