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法官用“典”解纷争-桐城新闻网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市那一条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因为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让人三尺”之举而享誉中华。这个巷子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再被赋予新的内涵:1958年,毛泽东会见苏联大使尤金,谈论两国之间的关系时,就引用了六尺巷的故事;2014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寓意不言而喻……在故事发生地,这个巷子的故事同样仍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但凡到了要对簿公堂的地步,按理说原被告之间的纠纷、矛盾应该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其实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这就是人民法院为什么要在民事案件中“调判结合”。11月26日,记者在对桐城市人民法院采访中了解到,在2014年该法院多起案件的调解中,“六尺巷”故事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竟能使得剑拔弩张的原被告双方冰释前嫌。

  邻里纠纷,平

  桐城法院范岗法庭庭长刘峰有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他感到农村邻里之间的矛盾虽然小却常常不易化解,一旦处理不好,邻墙隔壁势必如同水火,会再次发生矛盾,“作为法官,这些案件判决起来并不困难,但判决后双方的矛盾可能更深。”刘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新渡镇老梅村毗邻的何、程两家,因琐事发生纠纷,双方推搡之际致使何家儿媳受伤,花去医疗费数千元。何家诉至法院后数次调解未果,判决生效后,遂申请了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两家间的气氛可以说是剑拔弩张。执行法官来到原、被告所在村,实地察看现场。两家均是两底两层的小楼,门前干净整洁,但是中间的过道里堆放着的破砖烂瓦,与整体的环境格格不入。法官从被告程某处了解到,矛盾起因就是两家均想占用过道,才造成今日的局面。

  承办法官听后,有意避开了双方矛盾的焦点,通过与程某闲聊,并引述了“六尺巷”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身为宰相尚能做到礼让三分,我们为何不能呢?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本就是要互谅互解。即使产生矛盾或发生冲突,靠吵闹也解决不了问题。”经过一上午的调解,程某表示可以履行赔偿义务,同意以后两家均不可占用过道。嗣后,何某也表示同意。

  商海风波,息

  桐城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张卫东,是个土生土长的桐城人,也是一个桐城文化迷。他说,有外地朋友来桐城游玩,他必带其去看的景点就是文庙和六尺巷,“有时为了案件的调解,我也会带着当事人去六尺巷走走,体会谦逊宽容、与人和谐的传统美德。”张卫东前不久就办结这样一个案例:

  在扬帆公司诉宁夏中强威普公司承揽合同纠纷案中,双方董事长因为赌气而尖锐对立,一时间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因此,财大气粗的双方在庭审中也各不让步,似乎唯有判决方能结案。但办案法官考虑到,案件按证据判决是很简单的,但是判了以后执行怎么办?因为宁夏那边是家贸易公司,并没有实体。

  听说被告代理律师是宁夏人,第一次来桐城。办案法官为了从心理上拉近与他的距离,邀请他到桐城的文化古迹去参观,其中就特意去了六尺巷。“六尺巷”故事,被告律师也是知道的,真正到了这条巷子,难免有所感悟。法官马上就回归到正题:“都是企业负责人,不能因为赌气影响了自己和企业的声誉,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为什么不像张英一样的大度豁达?双方都把精力腾出来放在事业上不更好吗?”被告代理律师非常同意法官的说法,答应回去做被告的劝解工作。最终,被告很爽快的支付了纠纷涉及的款项。

  传统美德滋养法治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六尺巷”故事传播的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张英不仅为所有干部“权不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做了一回好的表率,其表现出的礼让谦和、律己从严、待人宽厚的道德观对当代的法治文化仍有现实意义,而故事发生地这些案例就是例证。何飞张仙国方岱宗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