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在城市推介中往往注重“硬广告”式的“轰击效应”,由于缺乏内涵解读,和者寥寥,难以达到如在《老有所依》剧情推动下完成的对桐城实景的宣传效果。
经营城市需要推介与宣传,打动人心更需要匠心独运、独树一帜。读了2013年12月30日《安庆日报》6版《老有所依缘何“依”桐城?》一文,笔者感觉,经营与宣传城市原来还有这般广阔的空间和富有魅力与动感的艺术平台。纵观电视连续剧《老有所依》全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桐城一地城乡人文风情与城市建设新貌在剧中得到实景展示;而这种展示又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城市的美誉度一直追随着《老有所依》的收视率与影响力的扩大而相得益彰。这不得不说是经营城市的智慧凸显,可圈可点。
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与成功。读者从报道中可以解读出,这种机缘并非俯拾皆是,但也可求;这种“求得”就是古话说得“良禽择木而栖”。《老有所依》拍摄首先要有好剧本,然后要取实景,这实景要符合剧本的要求。机会就摆在这里,但需不需要非得在桐城市拍摄不可?有着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或者说是悬念,如果仅凭“这部戏的女主角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这一笔资源,笔者认为,不免太过勉强。所以,报道给出的答案就很有学习参考的价值,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历史人文积淀深厚,传承至今,文风彰显;二是,城市建设具有当代人生活环境的典型特征;三是,在外有宽泛的人脉资源。三点要素中,第一点至关重要,一下子就揭示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是说人文底蕴才是城市发展的内涵劲道。
由此解读出,《老有所依》之所以“依”在桐城,并产生影响,其实,就是赢在桐城传统文化上,挖掘的是地方文化特色,这种“风味”我们从剧中可以间或地感受和体会到,文化资源的独一无二是此番拍摄最好的实景。这也同时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城市建设应与传统文化相辉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否则,城市建设的再“现代”,但是没有传统文化底蕴作根本支撑,这个城市就被抽取了灵魂。无疑,桐城是人们心目中的“文城”,传统文化的烙印早已深深地浸润到这块土地的细节中,“文气”自然而然地散发,《老有所依》在此人文环境中拍摄成功可说是桐城文化传承的成功,令人信服。
目前,我们在城市推介中往往注重“硬广告”式的“轰击效应”,由于缺乏内涵解读,和者寥寥,难以达到如在《老有所依》剧情推动下完成的对桐城实景的宣传效果。别开生面对城市“软实力”的宣传,其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往往更胜一筹。再由此说开去,在《老有所依缘何“依”桐城?》一文中,对遍布各地的桐城人不遗余力骄傲地宣传自己的故乡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笔难得的人脉资源,应该给予重视与发挥。那么,解读此次《老有所依》牵手桐城的成功合作经验,我们不由得还是要敬佩桐城人的文化传统。殊不知,热衷地宣传自己的故乡,盖因自己的家乡“拿得出手”,要文化有文化,要看像有看像,宣传家乡是故乡情结的文化自觉表现,在外乡的桐城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值得我们感动,也应值得我们总结与学习。
顾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