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徽日报:记者走江淮·体验非遗-桐城新闻网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歌

  山水相依歌四季

  “桐城歌谣前人留,留在世间解忧愁……”初冬时节寒意来,在桐城市龙眠街道城郊社区群艺俱乐部里,悦耳动听的歌声带来一股热乎劲儿。乐队指挥施立祥一个手势,锣鼓骤响、二胡走起,齐美元、齐桂玲父女俩起头,领着一大帮热爱桐城歌的老少登台亮嗓,那叫一个精彩!

  桐城歌,这个从明清时期就在桐城民间兴旺发达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依然令街坊邻里们痴迷,应当归功于非遗保护的功劳。 2008年,桐城歌跻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着极为丰富的体量,也有着韵味深厚的内涵。施立祥介绍,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具体类别可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桐城好,年饭待乡亲。大盘大碗从新热,新岁新年不下生,只是隔年陈。 ”唱得满是生活味儿。“姑娘披彩霞,竹篮手中拿。翻山又越岭,上山采新茶。 ”说的都是农家事儿。

  明代以前,桐城歌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民歌,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与吴中山歌、扬州清曲、土家族情歌等地方民歌既有借鉴关系,又有融合效果。除此之外,桐城歌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孕育与塑造的作用。

  在民间艺术发达的地方,老百姓小曲小调儿总能信手拈来。据桐城市文化馆馆长张志鸿介绍,桐城歌早期只是一种“手捧唱本”“边看边唱”的音乐形式。后来,唱本越来越丰富、规范,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有层次。如今,在城郊社区的小舞台上,大家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表演团体,戏曲锣鼓、秧歌舞蹈、表演、对歌……桐城歌成为一台“大戏”。 35岁的齐桂玲正是这台“大戏”的顶梁柱,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如今一有时间就在家里对着光盘自学黄梅戏、桐城歌,现在很多经典作品,她都会唱。

  桐城歌来自民间,滋养着群众。据张馆长介绍,该市文化馆经常举办桐城歌演唱会,堪称“诗、乐、舞”三位一体,老百姓的参与热情很高。同时,桐城歌歌词里所表述的内容,也是一个巨大的民间故事宝库。说它像一部桐城的《诗经》也不为过,那些朗朗上口的歌词中所包含的故土情感、社会情感、民族情感,令人回味。除了举办桐城歌演唱会,文化馆还想了很多办法,让年轻一代来了解、熟悉、表演、传承桐城歌,如举办桐城歌绘画展、剪纸展,将歌谣中讲述的故事、表达的情感,画出来、剪出来,颇有新意。此外,文化馆还将歌谣编入乡土教材,专门出版了歌谣集。

  走进桐城,不能不提“桐城派”。张志鸿说,如果说“桐城派”的风流人物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华章,那么,留驻民间的桐城歌则是这篇华章的底色。力求“清真雅正”的桐城派文风,似乎能在这些朗朗上口的桐城民歌中找到源头活水。歌里唱得好:“穷不能丢书、富不能丢猪。 ”大众的文化意识以及厚重的民间文化积淀乃是桐城文化的根基所在。

  【采访手记】

  在当地,桐城歌可能比黄梅戏有更多的爱好者和“继承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也曾学唱桐城歌。我们看好桐城歌的未来,是因为它能够真正走入群众,为他们所喜、为他们所歌,唱他们的生活、唱他们的情感,这样一种“活”着的文化,必然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

  玉雕

  精雕细琢“桐城工”

  说到桐城玉雕,不能不提“桐城工”。走南闯北的桐城玉雕工匠们,心思细密,手艺精巧,他们手下出的活别具一格,即使在全国也能排得上名号,久而久之,“桐城工”也逐渐为玉器界所熟知和承认。 11月26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迎接我们的陈昌奉不仅在园里开了家玉器店,他本人就是一位玉雕大师。据他介绍,与海(上海地区)派玉雕的委婉细腻相比,“桐城工”所出的玉雕件,线条更加简洁,风格偏向古朴。 2009年,桐城玉雕入选桐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进陈昌奉的玉雕工作室,数十名年轻工匠正在埋头工作。锯割、琢磨、抛光、上蜡,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工人们手中的玉料大多为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雕刻工具大小不一,碗铊、冲铊、磨铊等,小到几毫米,大到几百厘米,每件工具到了工人们的手中,就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经历冲、磨、轧、勾等琢磨步骤,玉品渐成雏形。从一块坚硬无比的石头到一块温润光滑的美玉,并非易事,需要数名工匠数月劳作,才可能最终成型。有经验的老师傅可以化瑕为瑜、废料巧用,熟练运用浮雕透雕、阴雕、阳雕、内雕等工艺,经过反复琢磨的美玉,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白玉笔洗、立式观音、化蝶……这些寓意深刻、雕工精湛的美玉,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叹服。

  据桐城市文化馆馆长张志鸿介绍,有史料可查的桐城玉雕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桐城大栗树发掘的墓葬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玉器可以为证。明代以后,桐城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玉雕宗师王小溪、李文甫、贺四等人,民国年间出现玉雕大师永甲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桐城玉雕师傅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采集各地优质玉石,吸纳各地精湛技艺,打造本土玉雕产品。据统计,目前桐城市已成为中国玉雕白玉小件的重要加工基地,有近四万名玉器从业人员。陈昌奉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中的玉牌由方云和承接完成,方师傅就是桐城人,这令他们备感骄傲。

  【采访手记】

  玉雕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30多年的发展,桐城玉雕已由昔日的家族式作坊,零散式创制与经营,过渡到今天20多亿元固定资产的产业集群。新建成的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既是一个经营场所,也是一个玉雕工艺的竞技之地。我们期待产业园在经营好玉雕产业的同时,能够成为弘扬、传播桐城文化的一扇窗口。

  丰糕

  绵软香甜寓意长

  11月26日凌晨4点,桐城市的城关大街上,初冬的寒风打着呼哨,正敲打着居民们的梦乡,而街中央的长鸿丰糕店已是灯火通明,热气腾腾。随着一股巨大的蒸气白雾在店里散开,今天第一批丰糕出炉了!这个百年丰糕老店又开始了繁忙的一天。正在店里忙碌的三位师傅是一家三口,赵志胜、焦金莲和他们的儿子赵东。2009年,丰糕制作技艺被评为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东是此项非遗的传承人。

  丰糕,本是桐城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民间食物,由于家乡的一位名人,使小小丰糕走出了乡间,成为一时的名品。这就要说到清代著名的父子宰相、桐城人张英和张廷玉父子了。父子宰相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两人的勤勉、清廉和横溢的才华,不但深得皇上信任,同时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朝廷的诸多政策也产生积极影响。当年张英定居京城,十分想念家乡的丰糕,因此从家乡带了一位厨师为他做菜,其中就有这道过年必吃的丰糕。张英、张廷玉父子为官几十年,家乡丰糕的香味一直伴随着他们,因而,丰糕在当时的京城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丰糕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取上等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反复淘净后用水浸泡十来天,用石磨磨出米粉,加入一定量的白糖和浑酒(即米酒),搅匀后发酵一至两天后,倒入用粗布垫底的蒸笼,上大火蒸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出炉。刚出笼的丰糕有一股淡淡的甜香味,口感绵软,余香绕手。丰糕凉透后,人们往往会用食用色素写上“恭喜发财”“健康长寿”“国泰民安”等吉祥用语。在桐城当地,每逢有喜庆事,如结婚、做寿、孩子满月时,丰糕由于意蕴吉祥,一直都是席上必备品。

  由于材质原因,当地人都是在年关前后,即腊月至来年正月里制作、保存、食用丰糕。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丰糕开始进入市场,制作者们为了更好地经营,对它的传统工艺和配方进行改进。这其中,长鸿丰糕店的赵志胜和焦金莲制作出的丰糕,虽然不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但在保持口味的基础上延长了保存时间,丰糕制作也从农历九月一直延续到来年的清明节,这样一来,即使是外地人,也可以有机会品尝到这一特色美食了。店主赵东笑着介绍说,现在常有人来他们店里买糕寄到日本、泰国、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邮费远远高于糕钱了,但还是有许多人想要。 ”

  【采访手记】

  赵东虽然只有29岁,但赵志胜夫妻将丰糕店的法人代表改成了他,他们觉得,在儿子的手上,丰糕店的发展会更有前途。事实也的确如此。赵东作为年轻人,在制作上,他有新的想法;在经营上,他的想法更多。目前,他的计划就是扩大生产规模,产品多设几个规格,以适应现代人的食用需求,同时争取开一个网店,以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尝到家乡的美食。(记者方佛平蒋莉徐志纯晋文婧)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