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点蓝工人……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
———叶圣陶的这篇《景泰蓝的制作》,多年来一直是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常驻”课文,景泰蓝也因这篇课文而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以元、明、清时期宫廷造办处所造厚胎(铸胎)掐丝珐琅器最为经典美观,故宫博物院现存珐琅器就全部为厚胎掐丝珐琅。
3月4日,记者全程体验了铸胎掐丝珐琅制作的过程。
金属如何变得这么美
如果不了解铸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过程,一时间肯定难以相信,这些流光溢彩的器物其内胎居然是铜!
在位于桐城市的佛光铜质工艺品有限公司珐琅器制作厂房,技术员张六一告诉记者,厂房按制作流程被分割为十多个独立的车间———包括制模、过蜡、修蜡、粘浆、脱蜡、铸造、打磨、掐丝、点琅、磨琅、鎏金、压光等十多个工序。
张六一说,铸胎掐丝珐琅之所以与众不同成为“非遗”,就在“铸胎”二字,“薄胎珐琅器制作技艺较为简单,而厚胎掐丝珐琅技术难度较高且早已失传,通过公司技术人员的攻关,2008年终于准确再现了这项失传百年的技艺。”
铜胎铸好后,进入打磨车间。在机器巨大的噪音中,工人们将手中的毛坯一点点打磨成型。
在这里,每个工人都是艺术家。如果说,打磨工人是雕刻家,那么之后的工序,只有特别的画家才能完成。
以铜丝“作画”
左手扶住铜胎,右手拿根镊子,用镊子从桌上的小盒子里夹出一个个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铜丝,同时眼睛要游走于图样与铜胎之间,按照图样将这些铜丝掐成所需的形状,并将其粘于铜胎表面,简单来说就是以铜丝为线条在铜胎上构图。
在掐丝女工汪玉年的指导下,记者也体验了一下这样的绘画,却十分笨拙,完全无法掌握要领,不得不对这个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汪玉年也不忘安慰记者:“做这个一般新人要一年才能上手,成为熟手起码两三年。”
汪玉年是个掐丝熟手,干这行已经8年了,但即便一个二三十公分高的珐琅器“梧桐罐”,也需要这样目不转睛地干上三天,更不要提图案更复杂、器型更大的了。在同一件器物上忙上一个月,对她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你这样眼睛受得了吗?”在体验完她的工作后,记者第一个感受就是眼花,于是问道。“做这个的百分之九十都有近视。”汪玉年这样回答。
为金属“上釉”
“上釉”是陶瓷制作的一道工序,而掐丝珐琅制作过程中,类似的工序被称为“点蓝”。在点蓝车间,记者看到的是一群专职着色的画家在铜丝之间点缀上颜色,将掐丝的构图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做点蓝已经12年的刘和琴,完全是叶圣陶笔下的点蓝工真实再现:她根本不用看颜料盒,就能将正确的颜色填入需要的地方,份量也是刚好与铜丝相平,不会溢出一点。
张六一介绍说,点蓝所用的是一种融合了石英、硼砂等矿物质和多种化工原料熔制而成的釉料。为了着色更为牢固,点蓝要经高温烧结,然后再点再烧,如此反复三四次后方可进行后面的工序。最后,又要回到打磨车间,这次是磨平经过反复烧制后仍然不平的釉料。
就这样,通过这样繁复的工序,粗陋的金属铜胎终于幻变为精美绝伦的铸胎掐丝珐琅器。
“非遗”小贴士: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
2008年,桐城的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进入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桐城市的佛光铜质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金林为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铸胎掐丝珐琅工艺是我国传统民族工艺之一,该工艺自元代从东亚传入中国,明代早期曾盛行一时,后因工艺难度过高而失传。在现存的掐丝珐琅器中,明末之后的铸胎掐丝珐琅器基本已绝迹。在权威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美术全集》等典籍中,对于铸胎掐丝珐琅技艺的表述,还是一个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