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安徽频道4月2日电(记者徐海涛)安徽桐城市范岗镇樟枫村原党总支书记宋福应,生前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留下感人书信。然而,樟枫村很多群众至今想起他仍忍不住落泪。宋福应又黑又瘦,平日戴草帽、穿解放鞋、骑自行车,看上去不像个村支书,更看不出曾是年收入上百万元的企业老板。为改变樟枫村“荒山穷村人心散”的落后面貌,他放下自家生意,53岁出任村支书,一屋一路出力流汗,一分一厘精打细算。生前最后一个电话,还在为村里争取项目。建设美好乡村的核心是人,党员宋福应像黄泥岗上一棵树,根植于干部群众之中,汇聚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樟枫村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既是宋福应生命最后5年的心血结晶,也是对一个共产党员最好的纪念。
临危受命:为了父老乡亲,一年少赚10万也干!
从桐城市区南行10公里,到达范岗镇,再往西南方向前行16公里,才是樟枫村。这个坐落在黄泥岗上的偏远村庄素来“苦瘠”,种粮产量低,工业没基础,农民收入靠出外打工,经济水平长期全市倒数。发展落后,干群关系还紧张:村干部说群众“不好管”、“老上访”,群众怨干部“不干事”、“乱花钱”,村集体负债十几万元。2007年底,樟枫村时任村支书患病离岗,谁来接手这个“烂摊子”?镇领导和村民们都想起一个人:宋福应。老宋是邻近的联合村人,来樟枫开轮窑厂已有十几年。虽是外村人,但他办厂有一套,经常帮衬乡邻,做事公道,很有人望。镇领导找宋福应谈:你是老党员,熟悉这里情况,群众对你也很认可。宋福应很犹豫,一是担心能否干好,二是苦心经营十几年,白手起家的小轮窑厂已发展成建材公司,年利润上百万元,说放手就放手?宋福应家人也都反对:年龄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为什么要去邻村干“吃力不讨好”的村支书?见老宋没表态,老伴赌气回了娘家。樟枫不少村民上门找宋福应:我们觉得你办事行。村里全体党员表决,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经过十几天考虑,宋福应决定把公司生产外包,虽然这样一年至少少赚10万元,但比起全村父老乡亲的事,他觉得又不算什么了。2008年1月18日,一个大雪没膝的冬日,53岁的宋福应走马上任。
“黄泥巴干部”:人不离群众,手不离劳动
上任第一天,宋福应就遇到考验:大雪成灾,困难群众生活无保障。宋福应召集全体村干部,分头到300多名贫困户、危房户、五保户家中查灾救灾,不让一个人挨冻饿、居不安。一天下来,新班子用行动让群众感到“新气象”。此时,樟枫村迫在眉睫的一个重大危机是,由于进展缓慢,争取来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帽子即将被摘。村民看不到希望,不少人准备搬走,去镇上、市里另觅家园。长期以来,制约樟枫村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差。全村没有一条砂石路、水泥路,一到雨天交通瘫痪,烂泥路上农用车都难行。村容破败,垃圾遍地。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村领导集体得不到群众信任,干群心不齐,形不成发展合力。宋福应向上级立下军令状:给我一年时间,樟枫新农村建设再无起色,我主动辞职。搞建设无非三件事:人、钱、管理。宋福应与村集体班子开会商定,不分节假日,村部平时只留一人值班,其他干部全部上工地,晴天当“免费小工”,雨天外出争取项目。他带头出钱,发动干部、群众集资,结合上级项目资金,先从房屋质量差、群众意见大的官老屋村民组启动建设。干了十几年轮窑厂老板,宋福应常年和黄泥巴打交道,一块砖的利润只有几厘钱,必须精打细算。
当了村支书,他把“黄泥巴作风”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成天拿着工具上工地,抓质量、盯成本、控制进度。勤能聚人,俭能聚心。宋福应在樟枫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一条规矩:为省钱,项目请专家设计,但施工不向外发包,干群自己干。一平方水泥路,向外招标要120元到140元,樟枫人自己“精打细算”,干下来只要75元到90元,一公里能省好几万!村庄建设,少不了要征地、拆房、迁坟,难免有阻力。宋福应的方法是以身作则、以心换心、持续攻坚!2008年6月,村里修水泥路需拓宽路基,势必要占用宋福应建材公司的存煤场。他毫不犹豫,拆墙让场地,仅此一项就损失十几万元。见村支书如此,村民拆屋、征地都很配合,工程一路畅通!人心齐,泰山移。宋福应上任第一年,官老屋村民组新农村建设就顺利完成,房美了、路平了、塘清了、路灯亮了、垃圾不见了,绿化、景观、公厕、健身广场建成了,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与号召力。第二年,樟枫村启动陈庄村民组新农村建设,当晚村民就自发集资6万多元,樟枫村建设驶入了良性循环快车道。2008年、2009年,樟枫村从后进村翻身,连续两年获评桐城市新农村建设第一名。五年来,全村新建成村组水泥路20公里、砂石路30公里,公共绿地3400平方,300多户村民入住新居,过上了“走水泥路、吃自来水、住小洋楼、跳健身舞”的新生活。曾准备举家搬迁进城的村民叶志红说:“现在的樟枫,城里该有的有了,城里没有的也有了,不搬家了!”
培育产业:黄土荒山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宋福应的心里有一本账,樟枫要走向兴旺发达,必须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特色产业。
樟枫山多地少,但上万亩林地多为稀疏、低矮野生杂树,只能用于烧饭柴火,经济效益极为低下。余下的农田产量仅够口粮,农民花钱靠外出打工,不少耕地抛荒。怎么把黄土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宋福应想,能不能搞现代园林,用苗木花卉让黄泥岗美起来,用苗木经济、观光旅游让群众富起来呢?想法很好,但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经销网络。宋福应与村干部们商量出一个方案,把全村各家三亩两亩的林地集中流转,引入有实力的企业运营。这项工作难度大,但樟枫要培育出有竞争力的产业,这是必由之路。挨家挨户上门谈想法、问困难、做工作,首期1200亩林地流转,宋福应带领干部与群众“开了一个月的会”,啃下了“硬骨头”。2009年9月,安徽永椿园林公司入驻樟枫,投资2亿元启动“万亩生态观光园”建设,至今已种植园林近万亩。2011年3000亩优质稻麦、蔬菜种植园,2012年1000亩粮食产业园相继落户樟枫。同时,宋福应引入“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多种专业合作社,使樟枫村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群众获得自主经营、就近就业、土地流转等多方面收入。五年来,樟枫村人均收入从4100元增至11000多元,产业致富路越走越宽。
带班子:“凡事首先不为自己利益着想,肯定能做得好”
“集资难、拆迁难、流转难,老宋身上好像有一种‘魔力’,一般两委干部解决不好的事,只要他出面,基本没有办不成的。”范岗镇组织委员张树说。党员叶彩霞原在外务工,宋福应找到她,希望她回村担任村民组长。“我没经验,担心干不好。”叶彩霞说,宋福应教给她的“秘诀”是:“要当好干部,凡事首先不为自己利益着想,肯定能做得好。”每次叶彩霞遇到处理不了的麻烦事,宋福应都帮她解决。“有一次我去找他,他刚拔下吊针,正拿锹上工地干活,我感动得也跟着干。”叶彩霞说,她几次“不想干了”,是宋书记的精神,鼓励她坚持不放弃。宋福应干了五年村支书,樟枫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期间全村拆迁200多户,流转土地一万多亩,无一人上访。因认为村两委账目不清,村民叶诗文曾多年上访。宋福应上任后,了解到他有文化、为人热心,推荐他担任所在村民组组长,管理村庄整治账目。 “以前村里花钱就像河里淌,现在‘四议两公开’,什么事都明明白白。”叶诗文说,宋福应干的是造福全村的事,自己没有一分钱私利,“这样的干部我们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上访!”针对农村改革的新形势,宋福应创新工作机制,实行村两委干部工作会商、分工、督查、考评、奖惩和公开承诺制度,鼓励党员、干部时刻处在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第一线,到群众中去,到工作难开展的地方去。同时,在41个村民组中推行“党群理事会”制度,从服务经济、化解纠纷、组织建设、议事恳谈等八个方面“让民做主”。党群理事会的工作处于村民监督之下,理事会不能解决的问题,村干部及时协调帮助解决。近年来,樟枫村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级生态村、美好乡村建设高级示范村。樟枫村党总支也获得桐城市、安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生命最后阶段,他仍记挂着樟枫的一切
宋福应在樟枫村任职的五年里,村两委干部没有双休日,一年只有5天假。虽然各项工作在快速推进,但他生怕耽误一天时间,生怕错过了一个项目。他曾经在与干部们谈心时说,自己自幼生活在农村,创业在农村,对农村的感情很深。在他心里,樟枫才刚刚起步,要做的事情太多,他还要再干几年,铺好路、垫好底,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再好一点,让后来的人轻松一点……宋福应患有食管炎,经常在村卫生室开药、输液。村医高琦建议他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他总说“有空了再去”。这一拖就是四年多。2013年1月,宋福应不幸被确诊为食管癌。在他从确诊到离世的9个多月里,三次外出住院、手术,每次出院总是第一时间返回村里,东看看、西问问,把事情处理好了才放心。干群们回忆宋福应生命最后几天的片段:2013年10月18日,宋福应来到镇组织委员张树的办公室,说村里有几家人生活比较困难,申请解决一些民政资金。19日,查看村里工地进度,到村民江文斌家走访。21日上午,到村部商议工程问题后回家。中午11时40分,从家中打电话给村委会主任柯高远,约好下午去镇上争取一个项目。11时55分,柯高远又一次接到宋福应的电话,话筒里只传来吃力的三个字:“不去了……”这是宋福应留给人世的最后三个字。话筒的那一头,因食管支架刺穿动脉引发大出血,当天下午,他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记挂着樟枫的一切,却没给亲人留下一句遗言。噩耗传来,很多樟枫村民痛哭失声。当晚,两百多人前往家中吊唁。两天后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近千名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都想看看老书记最后一眼,送老书记最后一程。宋福应去世后,经组织与群众推举,他的大儿子宋辉——一位成功企业家,继任樟枫村党总支书记。几个月来,宋福应生前牵挂的2000亩山场征迁已经完成,两条村组公路工程进展顺利。春光中的樟枫村,香樟吐翠、红枫摇曳、玉兰飘香,美好乡村的动人景象初显。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逝犹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