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我退伍回到家乡,怀揣100元扛着一个铺盖,跟着村里的建筑装饰队到江苏省打工。我在干活中发现城市在不断扩容,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被人重视。 1995年,我索性改行承揽市政工程建设,工程各项指标年年被评为苏州市第一名。生意越做越大,三年下来我攒下300万元,这也是我赚得的人生第一桶金。
当初市政绿化的各种苗木都要从北国南疆高价采购,长途运输,影响施工速度。此时,我就萌生了回家乡种植苗木的念头。我回到家乡,向桐城市人武部领导坦陈心迹,部长、政委都支持我,千方百计地帮助筹措苗木款。那时,香山1030亩的荒山野地,漫山遍野长满杂草和残次林。 2007年8月,我用94.5万元的价格租用10年。我每天4点钟准时起床,一直干到晚上9点,开荒种树,打草积肥,筑坝养鱼,喂猪养鸡……样样从头学起,通往山头的弯曲小道,山上所有的建筑设施,都是我一锄一锹,一手一脚地干出来的。
香山村没有园林苗木栽种的历史。村民对我试种苗木疑惑不解:“我们一辈子搞不出名堂,顶多在山上找点柴火。你个毛头小伙还能刨出个金娃娃? ”
我是当兵的,哪信这个邪?我把各种途径学到的知识综合利用,形成了以培育绿化苗木为主,兼养畜禽喂鱼的综合开发模式。 7年了,我栽种的香樟、桂花、红豆杉、广玉兰等11个名贵品种皆已成林。据测算,这块基地苗木价值1.2亿元,每年增加当地农民劳务收入15万元。现在我的“八一生态林”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苗木基地。全村1202户农民都以山场入了股,每年每户平均股份分红2000元。我出资100万元帮村里挖当家塘8口,蓄水10万立方米,确保800亩粮田灌溉;修公路3条19公里,方便51个村民组人员出行。
帮助家乡致富,不只是让父老乡亲的腰包鼓起来,还要为香山村创造“人居共山水交融,文化与经济齐飞”的幸福生活。近几年来,我又拿出300余万元,从农户手中相继流转林地8970亩,已建立万亩生态园。林下放养土黑猪、大白鹅,地下挖塘养鱼,天上有飞的,地上有跑的,水里有游的,乡亲都说我是名副其实的“三军”总司令了。如今,我的生态农场可吸纳30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元。我坚信未来的香山村将成为以旅游、休闲为主的美好乡村。
讲述人:桐城市新渡镇香山村退伍军人 张国庆整理人:本报通讯员 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