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农商银行采访纪实
编者按 提起“安徽桐城”,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文学史上的“桐城派”。没错,信奉“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桐城先民,衍生出世代相袭的崇文重教之风,使明清时期的桐城以文化名邦著称于世。新时期,桐城籍人才群芳竞起,这片沃土为国家输送了8位院士、2000多名博士。而桐城农商银行发扬桐城先贤“敢为人先”的精神,迅速崛起,更是让我们对新桐城人心怀敬仰,刮目相看。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记者来到安徽省桐城市,慕名采访了荣膺安徽省农信系统多个第一的桐城农商银行。所见所闻,深切感受到这家涉农金融机构近年来在大胆改革、迅速崛起之路上的探索与实践卓有成效,感受到桐城农商银行领导班子以及干部职工对农金事业的如火热情。
“2008年12月,我们在安庆市9家农村信用联社中率先成功组建农村银行,为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以及促进自身快速起跳、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2011年11月30日,我行获准筹建农商银行;2012年5月11日获准开业。三年两大步,迈上了新台阶。”作为掌门人,温文尔雅的董事长苏绍云向记者介绍了桐城农商银行5年间的不凡之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强化管理完善机制
显然,从农村信用社到农村商业银行,最关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桐城农商银行领导班子深谙此理,于是围绕打造现代金融企业目标,着力构建管理高效、激励有效、具有农村金融机构特色的经营管理机制。
首先是加强信贷管理,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信贷管理薄弱一直是困绕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最大问题。该行进一步加大了信贷管理力度,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根据全行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先后制定《信贷管理办法》、《贷后管理办法》、《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基本信贷管理制度;同时创新建立信贷主审岗,信贷主审由总行统一选聘、委派,专司放款前的真实性审查和入账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分工明晰、权责对应的贷款管理责任体系。
其次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凝聚发展合力。针对现代金融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围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对信贷人员实行资格认证上岗制度,对柜面员工实行上岗基本技能考核,实施等级管理;管理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先后实施了多层次管理岗位人员竞聘,把一批年龄轻、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业务骨干选拨到管理岗位。鼓励大学生员工参加管理岗竞聘,目前已有14名表现突出大学生员工被聘为支行行长或行长助理,37名大学生员工担任营业部主任和信贷主审等重要岗位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员工培训工有效提高了员工整体素质。
第三是加强内控管理,确保平安经营。该行坚持内控先行原则,着力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巩固改革发展成果。选聘了22名营业部主任分配至各支行,履行内控管理、会计核算、营业安全及柜面服务管理等职能,扎实开展“内控强化年”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全行内控管理基础。深入推进合规建设和标准基层行社创建活动,截止2011年末,标准行社达标支行有23家,其中达一、二、三级标准行社的分别有7家、12家和4家支行。
作为全省两家试点单位之一,该行在全省农金系统首批开展了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分析认清了全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确了发展战略定位;围绕建立前、中、后台和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确立了机构设置框架;健全了业务管理制度,优化了业务管理流程体系,明晰了部门岗位职责边界。
产品创新 提升服务
由于酷暑连日劳累,桐城农商银行行长汪建国眼里布满血丝,但谈起行里的工作,却依旧很振奋,如数家珍:“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我们忠实履行农村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宗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为桐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作为“江淮第一城”的桐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融资需求多样,金融服务竞争激烈。该行贴近服务各类客户,量身定做并大力营销自主创新的特色信贷产品,先后推出了“同企乐”贷款、动产质押贷款、国内发票融资、小企业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农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截至2012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5.7亿元和32.6亿元,增幅分别为22.4%和25.98%,均高于全部贷款增幅。
据悉,该行先后在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众多的范岗、新渡、双港等重点乡镇举办了12场信贷服务恳谈会,围绕企业信贷服务需求,开展面对面交流,推介信贷产品。通过这一平台,共下乡服务1100余户企业,有160户现场达成合作意向,意向金额超过2.2亿元。
围绕增强服务功能,该行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为消除市域金融服务空白、满足当地群众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该行2010年投资数十万元在黄甲镇设立自助服务点、安装ATM存取款一体机,2011年又将其升格改造成自助银行,当地农民只要办理一张该行的金农卡,就可足不出山,就地办理存取款、转账和查询等业务。当地群众对此赞道:“自助银行服务,除了我们的一个心病!”。随后,该行又在桐城金融服务的盲区——黄甲镇、鲟鱼镇设立了自助银行,消除了桐城金融服务最后两个“空白点”。
截至2011年末,该行“个贷中心”共受理客户申请1654笔,累计发放“个贷直通车”贷款11370万元。该行首创的“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个贷直通车”新产品已被省联社在安徽全省推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2月,该行“商标权质押贷款”被中国银监会授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特色产品”证书。2011年12月,该行荣获“金融支持安庆市经济转型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安庆获次殊荣的三家金融机构之一。同时,“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产品”荣获安庆市金融创新“星级产品”奖。
防范风险勇创佳绩
由于原农信社信贷管理上粗放经营,指导思想上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信贷结构以信用贷款为主,再加上信用环境不佳,该行组建以前的贷款不良率比较高。2006年末的数据显示,全市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高达29.04%。
同时,随着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农信社主任和信贷员受到降职、撤职等行政处分和罚款、赔款等经济处罚,工作积极性受挫,出现了不良贷款难以收回和清收人员“糊任务”的严峻局面。
针对上述情况,该行在筹建过程中于2007年设立清收大队,抽调专职人员、配备专用车辆、制订专门考核办法,会同公安、法院等部门集中力量开展清收攻坚战。
五年抓清收,一朝结硕果。清收大队自2007年10月份成立到2011年末累计收回表内外不良贷款本息共计3656万元,对表内外不良贷款提起诉讼653笔、诉讼标的达4531万元,代理诉讼职工责任贷款207笔、金额2205万元,落实以资产抵偿欠贷1545万元,协助公安机关收回925万元,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收回520万元,为全行不良资产压降做出了贡献。
在实现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资产质量逐年提高的同时,该行坚持内控先行原则,着力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实现安全发展。大力压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强化受托支付,从严控制房地产贷款。严格执行贷款新规,对贷款合同格式标准文本进行调整和完善,设立信贷主审岗,专门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严格执行个人贷款面谈面签制度。
深入推进合规建设和标准基层行社创建活动,大力夯实管理基础,到2011年末,全行标准行社达标支行有23家,其中达一、二、三级标准行社的支行分别有7家、12家和4家支行。加强对员工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监督,定期开展对员工家访、电话查访等风险排查活动。设立违规违纪处理审定委员会,对全行各类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审查、审定和处理,规范违规违纪处罚行为。加大科技投入,建成并投入运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投产了事后监督系统。实现了武装押运社会化,各网点安全设施改造顺利通过公安和银监部门评估验收,安全保卫能力进一步增强。
令人欣慰的是,该行自组建以来实现无案件、无安全事故,2008到2010年连续3年获桐城市政府授予的“平安金融单位”称号。今年2月,被省公安厅、省银监局授予“2010-2011年度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评估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银行要靠数据说话。桐城农商银行用下列数据向世人证实了他们的优秀和卓越:
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69.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6亿元,增幅达34.2%;各项贷款余额51亿元,同期增长13.4亿元,增幅达35.5%。
不良贷款持续“双降”。不良贷款余额5979万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2%,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较去年同期净下降1282万元和下降17.7个百分点,较2007年组建时下降5531万元和下降48.05个百分点。
今年1-6月份,全行实现各项收入2.89亿元,同比增长0.9亿元,同比增幅为49.2%;各项支出1.96亿元,同比增幅为21.7%;实现利润总额0.9亿元,同比增加0.6亿元,同比增幅为196.7%。该行今年1-6月份贷款拨备覆盖率为338.4%,较去年同期增加43.2个百分点。 毋庸置疑,农信社银行化是目前我国涉农金融机构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桐城农商银行审时度势、目标明确,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深耕农村市场,蹚出了一条“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之路。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探索出更精彩的“蓝海”。(陈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