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在桐城市双港镇高赛圩山明段,5辆挖掘机正在紧张施工,将圩堤加高培厚。现场忙碌的施工场面吸引着不少附近的农民驻足观看。一位山明村河塘组的村民陈晓生向记者透露,今年7月份,家里的3亩良田种满了水稻,因为高赛圩的溃口,水稻颗粒无收,仅他们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1000多元。对高赛圩堤防达标加固,无形中给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上了保险。
每年梅雨季节,只要24小时内下雨量达到200毫升以上,高赛圩就有倒塌的危险。双港镇镇长陈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赛圩山明段堤防达标加固工程完工后将让附近三个村1万多农户,9000多亩农田直接受益。”今年,桐城市以沟河清淤、河塘扩挖、千亩圩堤达标、基层水利泵站改造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双港镇高赛圩山明段堤防达标加固工程只是该市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桐城市加大了市镇两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政府在土地出让收益金中,提取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并按每亩不低于10元标准设立市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和维护养护资金。市财政也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2000万元左右资金用于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同时,桐城市认真落实“一事一议”政策,抓住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机遇,引导群众争取财政补助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目前,该县小型水库、农村安全饮用水、田间工程管理等工程规章制度已经建立,并深入全面贯彻落实。桐城市水利局副局长潘家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机制创新,桐城市的水利工程管理逐步专业化,实现了“镇镇有水利站、村村有水管员”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长期存在“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政府管不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为我们今后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也为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 截止目前,桐城市已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土石方480万方,修复水毁工程159处,加固堤防19千米。(徐媛 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