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不大,魅力不小。千古文章桐城派,婉转悠扬黄梅调,和谐礼让六尺巷……如今,因文都美誉著称的桐城市,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休闲度假,而且更有众多外地人慕名来此定居创业。据统计,该市上半年接待游客已突破89万人次,先后有6个过亿元项目落户,实际利用外资29.1亿元。
一座小城何以对外有如此魅力?秀美的自然风光固然吸引人,更为关键的是城市灵魂中深融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让桐城散发无穷魅力。
公共文化服务:构筑城市丰厚底蕴
近年来,桐城市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加大文化投入,高标准配备的图书新馆建成投入使用,被文化部评定为公共图书馆一级馆(县级),廊桥、广场、文化公园、体育场馆等一大批城市功能设施的建设成为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阵地。该市为保护好众多桐城派作家的文化遗产,投资1.5亿元建设桐城文化博物馆,该项目占地2万多平米,集桐城派文物陈列、桐城派名人故居、桐城科举文化于一体,日前已成功申报国字号。同时,该市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设文都讲坛,建设严凤英戏迷俱乐部,先后还举办戏迷大赛、“桐城歌演唱会”等大型文艺演出70多场,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随着2008年7月桐城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尺巷、铸胎掐丝珐琅、王圩灯会和秋石,逐渐成为文化热点。该市共普查民间文学等12大类180多条线索,搜集整理了116个项目资料,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目前共有省级名录5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个,另外还有三本古籍图书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纂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桐城卷》,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也于2012年7月出版发行,为打造“文化桐城”这张“金名片”锦上添花。
文化建设提速快:让文都更加隽永灵动
一座城市的特色、建筑个性、市民精神从哪里来?就是要从文化的培育、文化的滋养、文化的发展中来。文化是桐城的“根”和“魂”。该市把发展大型文化项目作为桐城文化产业的兴奋点,积极挖掘桐城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等措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截至目前,该市文化产业已经涵盖了包装印刷、工艺美术、旅游休闲、地方特产加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文化产业单位达3000余个,资产总计80余亿元。其中,佛光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与安徽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拍摄的黄梅戏数字电影《六尺巷》在央视开播,新创的大型黄梅戏历史剧《惊天一兰》成功首演,将参加该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和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播。
文化旅游开发更是方兴未艾。该市嬉子湖生态湿地已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孔城老街、黄梅酒业文博园、活海欢乐水世界等一批精品景区(点)陆续建成开放。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山文化园等项目强力推进,合肥至桐城旅游直通车开通。近年来,举办的首届桐城文化艺术节、北大企业家论坛和孔城老街风情节等高规格活动,也极大地提升了桐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