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桐城籍网友“过路的风”捐资400万元购买、装修一栋位于桐城市区的三层大楼,并无偿捐献给桐城市“情系爱心联合会”作为办公及设立助学服务中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里现在生活着9名贫困生,这些孩子在这里过得好吗?记者夜访这里,倾听他们心中的梦想
3月28日夜,22时30分,风不知道从哪个方向胡乱地吹着桐城市宁静的街道,但却没有乌云遮蔽白洁的月光洒向小巷中夜行人的脚下。从同安路321号的巷道进去,铁门内只有一幢建筑,便是桐城市情系爱心联合会助学服务中心,这里是9名困难学生的“家”。这些孩子都是中学生,且大多为高中生,学习任务很重,这时候他们才刚刚下晚自习回来。
一楼的办公区域已是一片寂静,只有在此值守的副会长项玉坐在电脑前整理新近送来的“助学申请表”。项玉带着记者一行人参观了楼下楼上的各种硬件设施:24小时热水、取暖器、馆藏数千册的图书、电脑网络中心、音乐室、乒乓球室、篮球场……一应俱全,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能享有的一切物质条件也不过如此吧。
少女的心情墙
走近这些孩子,除了以上的物质条件,精神面貌也并不亚于平常人家的孩子。
9个孩子中,有一个名叫叶香,项玉委托她做了这宿舍的“管家”,平时孩子们有什么问题随时由她联系到项玉。叶香短发齐刘海的造型显得十分干练,问了才知道她在桐城二中读书,也是班上的班长、纪律委员,看来确实有管理方面的天赋。在她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女生宿舍,陈设布置普通的女生宿舍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在其中一间女生宿舍里,一方贴满了即时贴的墙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墙壁上以千纸鹤贴出两个心形框架,其中密布着色彩各异的即时贴,上面写着每日的心情日记。这就是这间宿舍的主人徐飞的作品,虽然已经读高三了,但女孩子总难免有些羞涩,嬉笑着躲在一人多高的玩具熊后面生怕被镜头拍下。
她说,从去年6月,也就是距离她的高考整整一年时间,她每天坚持写一篇心情日记,贴在墙上记录自己这一年的喜怒哀乐。大多是这样激励自己的语言:“距高考286天,有人问你说:坐在全校第一的前面有什么感受?是啊!一个如此尖锐的问题。我说,我会用行动告诉你我的感受的!加油!2012.9.4”。也有因痛失亲人含泪写下的字句:“距高考248天,早上5点多接到徐锋(徐飞的弟弟)电话,说爷爷去世了。心里一惊,忙着回家。看到那再也不能动的身体,我是多么希望您可以再叫我一声,哪怕是骂一声也好。2012.10.2”。
项玉介绍说,徐飞的父亲瘫痪在床,要人照顾,全家靠母亲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但这个孩子天生活泼开朗。也许,这面心情墙就是徐飞排解压力、哀伤的出口吧。如果不知道她所遭受的不幸,看到这面心情墙所抒发出特有的少女情怀,谁会想到那些因家境造成的心理创伤?
“我要考香港大学”
同温馨而洁净的女生宿舍相比,男生宿舍难免相形见拙了。不过项玉告诉记者,这里有不少桐城中学的尖子生呢。一名叫做方根胜桐城中学高三学生曾向项玉袒露过自己的梦想:“我要考香港大学。”今天,记者又问起他的目标,他却不好意思起来:“好一点的一本总是没问题吧。”
心怀梦想的不只方根胜,这里的9个孩子年龄或大或小,无一不是面对困境也不曾屈服的强者。与他一室之隔的占睿,4个月时母亲离世,父亲失踪,从小同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奶孙俩只能借住在亲戚家的旧房子里。几年前,当一名从事医务工作的志愿者看到他时,就心疼地说:“这个孩子严重营养不良。”
孩子被接到助学服务中心以后,身体上的营养不良已经渐渐痊愈,心态上更为自信的占睿也为自己的人生制定了长远的目标:从哪年考大学,哪时开始创业建立自己的公司都一一规划。除了宏观的梦想,占睿也有细节上的步骤,记者走进他的房间时,他正在完成每天给自己设定的任务:作业完成后练半小时的硬笔书法。
爱心,不只是助学
孩子终究是孩子,即便曾遭受生活的重创。项玉笑着告诉记者,有些孩子都读高中了,吃饭时看动画片《猫和老鼠》还会笑得不亦乐乎。在这里生活,源于曾经的不幸,而最终他们又是幸运的,在这里完成了童心的修复愈合,完成了对理想的自信重建。
桐城市情系爱心联合会受共青团桐城市委主管并监督,是一群普通人爱心的组合。这些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公务人员、企业家、个体业主……他们最初由网络召唤到一起,至今相互之间仍以网名称呼。奉献一颗爱心,就是他们的初衷以及组合能延续至今理由。2005年以来,累计资助高中小学生千余人。
除了助学金,联合会每年暑假会组织数十个困难学生来助学中心进行夏令营,帮助他们互相了解,解开心结。夏令营除了出去旅游,还有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兴趣爱好的辅导。平时,志愿者们也在言语中、行动上提醒孩子们:“你们不比别人差!别人只有父母关爱,你们却有几百个叔叔阿姨在关心你们。”
“老爸,不早了,要早点休息。”当记者在对项玉进行采访时,也许是时间太晚了,懂事的叶香担心起项玉的身体了,发来短信催着项玉休息了。记者离开时,已是零点时分,“老爸”这个称呼让人在这子夜感受阵阵暖意。
同叶香一样,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对情系爱心联合会、对社会给予的关怀,总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项玉说,许多孩子上大学后,都常常联系帮助过他们的志愿者,并在每年的暑假回到这个“家”,做一名志愿者向社会回馈爱心。本报记者何飞本报通讯员张植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