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探索“三化”管理推动大学生村官成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自2008年桐城市共选聘了62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成为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始终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加强“三农”、助推美好乡村建设、打造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来抓。市委组织部作为大学生村官工作这一新鲜事物的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视为一匹匹“千里马”,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励之引其进、策之安其道,不断探索创新,坚持科学管理、悉心指导服务,为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较好实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工作目标。

  一、巧设载体,过程管理“精细化”。大学生村官走出“大学门”迈入“农家门”,在心里和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适应。为此我市积极搭建平台,帮助村官们顺利渡过农村工作的考验期,实现心理嬗变,使他们正视农村,与农民间建立起畅通交流渠道。坚持以分片管理为支点、“季度之星”评选为抓手,推行“周查岗、月调阅、季度工作述职、领导点评、星级评选、业绩公示” “六步工作法”,跟踪记录管理。即每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固定电话或实地查岗,严格驻村工作和请销假制度;每月调阅一次民情日记,促使他们工作中多思考,多总结;季度分片召开述职例会,并由乡镇组织委员逐一点评,明确努力方向;按照村级初评、镇级复评、大学生村官互评、市委组织部评定的程序开展“季度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大学生村官,同时根据工作特色和亮点,评选单项星;每季度的工作业绩和评星结果通过“桐城先锋网”等媒体“晒”业绩。通过“六步工作法”,大学生村官比、学、赶、超氛围浓厚。

  二、导向引领,指标体系“科学化”。“千里马”安于马厩只能沦为普通,在工作中,我市多方引导,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实践历炼。一是红色引领,奋力赶超。实施“红色引领二三四”行动,在大学生村官中提倡带头学习、带头传授,做宣传政策、普及科技的表率;走进致富能人、走进困难群体、走进流动党员,做服务发展、心系群众的表率;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帮困、帮助致富增收、推进民生工程,做帮民致富、为民解忧的表率。全市大学生村官积极行动,人均学习笔记达1.5万字,宣传“三农”政策受众近10万人,走访致富能人840人,帮助困难群体247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500余条。胡娜、张江虎2名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和农家乐项目,示范带动效益明显,两人分别获得“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标兵”和“安庆市十佳大学生村官”称号。另外,周柱成等4名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发展面积达500多亩的雄关蓝莓果园,一期计划投资40多万元,现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二是把握规律,因势利导。在适应期,注重指导大学生村官学习农业实务和农村工作方法,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在成长期,引导他们全面参与村里工作,大胆干事创业,有意识地定位人生发展方向。大学生村官余东舟分工4个村民组,现已能够独当一面,并与人合作承包村茶厂,多次被评为“联系包片星”、“事务管理星”。在成熟期,引导即将离岗的大学生村官对前途合理预期,多途径自主择业,实现多元发展。大学生村官张江虎与人合作创办了农家乐餐饮项目,带动20余户农民增收,聘期期满后,其本人申请继续留村当村官。三是多方锤炼,叠加效果。着力在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重大工作或中心工作中让大学生村官充分锻炼,给他们压担子,搭梯子,指路子。同时开辟多赛场来“练马”,如主题教育、创先争优、青年志愿服务、导游讲解、共青团等工作,均要求大学生村官参与历练。3名大学生村官在市导游讲解员选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参加我市十大景点的讲解接待任务。目前,42名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其中3人兼任镇团委副书记,有12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桐城市第十六次团代会代表,5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三、多管齐下,立体服务“人性化”。大学生初入农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所难免,我市从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入手,使他们来之安之。一是加强结对帮带,确保工作顺心。统筹考虑本人意愿、专业特长和任职村需要,优先安排大学生村官到基础较好、食宿方便的村工作。实行市领导、市选聘办、镇街道、任职村共同联系帮带的“4+1”结对联系帮带制度。市选聘办人员每人分工若干大学生村官,定期约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成长进步。二是搭建交流平台,确保工作舒心。搭建会议、刊物、网络、活动“四位一体”交流平台,打造大学生村官阳光文化。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和手机短信平台,每年举办全市大学生村官元旦联欢会、座谈会或演讲比赛,让他们锻炼能力,展示才华,增进交流。通过桐城电视台、《桐城组织》等开设《我在村里当干部》、《实践平台》,宣传推介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积极筹备成立选派选聘“网络党支部”,创办《选派选聘园地》期刊,搭建大学生村官“互动·共融·提高”的“红色阵地”。三是畅通流动渠道,确保工作安心。在加强实践锻炼、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引导做学习型村官,为人生储备正能量。通过手机短信、新闻媒体、座谈讨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村官认准自身特点和特长,对未来有一个合理的预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保大学生村官五条出路条条通畅。广泛搜集各类考试信息,鼓励大学生村官踊跃报名,做好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机制,2013年计划定向在大学生村官中招聘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目前全市共17名大学生村官考录、招聘为选调生、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第一批8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实现有序流动,其中1人直接转为乡镇事业编制。

  (作者张仕庆  系中共桐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