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中安在线:桐城旅游好大一座文化富矿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1月11日,本网记者走进桐城,感叹这里是“好大一座文化富矿”。

  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桐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桐城派渊薮之地,也是黄梅戏之乡,既有脍炙人口的“六尺巷”故事,也有风光旖旎的4A级景区嬉子湖。具有丰厚旅游禀赋的桐城,理当在文化旅游上亮大手笔。但实地观察,感觉还有许多大文章可做。

  让景点多起来

  桐城市在历史上有“文都”的美誉,在清代,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更是称霸文坛200多年,但在如今的桐城,只留下了诗书和文章,能够让人感知的比较少,像孔城老街这样见证了那段历史的古典建筑群就更少了。

  孔城老街位于桐城市的孔城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至民国时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路商埠。孔城老街古建筑多达118幢,徽派风格,前店后坊,临街商铺多达300家,是江北至今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条老街。走在古街,看着青砖黛瓦马头墙,想着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曾在这条街上走过,仿佛能感受到桐城派的文化气息。

  孔城镇老街景区主管伍小兵表示,孔城老街后期建设将恢复古桥、古河、古貌,建造古渡口,结合孔城老街的山水背景和人文遗迹,融入老街民风民俗,打造古河旧貌实景旅游剧表演。

  文化是旅游之“魂”,决定着旅游品位。许多地方没有文化名人古迹,都要生编硬造出个人物,桐城作为桐城派故里,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如果不深入挖掘,岂不可惜。

  如今,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而会更多地选择“深度游”。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文化的越是无价的。因此,多位学者提出,桐城应该在丰富旅游文化方面多做文章,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升级提质。

  让景区动起来

  文庙是桐城文化的集萃之地,冬日里腊梅飘香,古色庄重。驻足于桐城派文学馆,可以了解各位桐城派文学大师的一生,和桐城派文学创作的特点;流连于严凤英艺术生涯展示馆,可以通过一幅幅图片了解这位黄梅戏艺术大师艺术生涯,了解这位桐城女儿对黄梅戏的贡献。

  但这里的旅游开发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以观看、听讲解为主,而亲身参与的活动很少,游客的兴趣和重游率不高。正在参观的游客张先生说,自己不是很了解桐城派,要是有些影视资料,或是情景剧,可能会更直观。还有,“这里有些单调,在严凤英纪念馆听不到黄梅戏,很遗憾”。

  这就需要开发深度旅游,景区可多建互动项目,综合多种当地民俗、节庆,让游客既能游园观景,又能亲身参与体验文化。“如果在严凤英纪念馆可以看到黄梅剧表演,或是让游客也能亮亮嗓子,不是更能感知黄梅戏之乡的魅力吗?”桐城派是一个庞大的文学精英的群体,他们身上可以挖掘的故事很多,“如果能通过情景剧表演出来,让游客也能作作有桐城派文风的文章,那么‘桐城派’就不再是书上纸上那一个个文字了。”

  让游客留下来

  “不到六尺巷,枉到桐城游。”提起桐城景点,桐城导游都会首推六尺巷。那些青砖砌成的墙,鹅卵石铺成的路,两头通幽的光亮,加上那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桐城人自古以来的“礼让”之风。

  尽管桐城文化厚重,但稍微有点名气的六尺巷、桐城文庙等景点是孤立的,半个小时就看完了,落得个“有史有讲、无景可看”的尴尬。而现在游客的旅游目的具有多元性,人们不仅要看自然风景、体验人文风情,还要休闲放松、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地方美食、购买特色商品等等。

  因此,要加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将各个景点有机联系在一起,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不至于一会就看完,显得无所事事。景点周边需保证做到行要畅通、安全;吃要有地方特色,要集中起来,供外地游客一次就能感受到桐城的美食小吃和地理风味;玩要合理建设各种娱乐场所,让客人玩的尽兴。(记者祖文婷、谢麒麟、唐进民、程宇凡)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