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荧屏上清宫戏热播,令不少观众开始熟悉一些历史名人。其中,只要是康、雍、乾三朝帝王传记大戏中,有一个人定是要出镜的———尤其是《雍正王朝》中那个忠诚正直,又不失狡黠多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他便是咱们安庆老乡张廷玉。
文和园
张廷玉墓所在即是文和园。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83岁的张廷玉逝世,乾隆帝以大学士品秩御祭赐葬,配享太庙。在清一代的汉臣中配享太庙的仅他一人,不知道这是张廷玉的骄傲,还是整个汉臣群体的悲哀。
而“文和”是他的谥号,因此张廷玉墓、张氏享堂等建筑群被称为“文和园”。文和园与桐城市区由龙眠山一脉相连,当然现代人不会选择翻越山脊之路,而是穿行于龙眠乡的盘山公路,这路并不很难走且还能一窥境主庙水库的些许风景,行车约合半个多小时就能到“相国桥”,这便是双溪村蒲庄组的这块“凤形地”了,文和园就在眼前。这双溪村并不算大,却有三位清代名流长眠于此———“桐城派”名人:姚莹和“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过了桥,进了文和园大门,便能看到一座并不险峻却巍巍然令人不禁仰望的青岭。岭上翠竹掩映着的那丛建筑便是张氏享堂,而依势而建的墓地正是张廷玉墓所在了。
与影视剧大不同
张氏享堂前的两侧照壁上嵌书“调梅良弼”、“赞猷硕辅”八个大字,这都是雍正帝对张廷玉为相称职的褒奖之词———看到此处题字,一位同游的学者十分严肃地说,《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口口声声自称奴才,这是并不存在的。原因并非照顾汉臣,而是因为“乾隆之前,只有满臣才有资格自称奴才的。以显示汉臣地位低于满臣。”
不过以雍正帝的性格来说,其对张廷玉的任何褒奖也不会过于溢美。那位学者也说,影视剧中错误虽多,却也要感谢它们,让张廷玉在200多年后的今天又火了一把———这不正恰如享堂正殿内那幅张廷玉绣像,也与影视剧中多有不同,消瘦的身形却显得睿智英武,除了这些,分明还能看到一张宠辱不惊的脸庞———那是一份“毕生无声色玩好之嗜,退食淡泊无谋营”的淡然。
从石像看“康乾盛世”
享堂后的石阶才是真正进入墓园的开始。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吕昭文介绍,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其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再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
当年的“省保”立碑保护的就是这些石刻:有扛着兵器的武将石俑、有拿着朝笏板的文官石俑,都是面露微笑侍立两旁;石狮、石羊、石豹、石马也都似乎有人类的表情,有些严肃些、有些活泼些。当年那些石匠技艺之高,只怕现代机器是无法比拟的。
吕昭文说,张廷玉墓园石像生以写实的雕刻艺术手法进行雕刻,其工艺精湛、造型朴实、风格厚重,代表了清初最高的石雕艺术水平。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石雕技巧、技术和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历经变革的墓园
张廷玉在当地声望极高,乡里多以他为荣,并尊称张廷玉为“张文和公”。据当地村民介绍,“文革”中,张廷玉墓曾被炸毁,尸骨被置于荒野,乡亲们不忍心,晚上偷偷的把他的尸骨又葬回去了。至于神道两边的石像生等文物,只能任其散落在山林之中了。如今我们看到的石像,有些是文物部门从山里一个个给找回来的,有些则是根据原状修复的。
桐城市博物馆的资料记载是这样的:1966年9月,张廷玉墓冢、墓区石刻及祭祀性建筑张氏享堂遭到破坏。1983年3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张廷玉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省文物主管部门拨款近100万元对张廷玉墓园进行了修复,该项工程分两期进行,先后修复墓冢、墓地石像生,再后修复了张氏享堂,并在墓区周围砌以围墙,同时以张廷玉的谥号冠名“文和园”,长年对观众开放。
不难看出,以张廷玉的历史地位,以张廷玉墓园规模之大、等级之高、石像生之精美,将张廷玉墓列为“国保”可谓实至名归,而这之后,其墓园的进一步修复将获得更大的推力。何飞 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