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总投资8.8亿元的华东地区现存最长的百年老街———桐城孔城老街修复开放并对外招商。6月20日,总占地面积5.6公顷的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正式破土动工。
近年来,“文都”桐城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文化建设项目化”为突破口和抓手,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有史可讲无景可看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这是清代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距离合肥仅一小时车程的桐城市,是合肥经济圈唯一的县级市,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有博大精深的“桐城派”文化,有声名远播的“六尺巷”精神,有世无仅有的“父子宰相”,有名扬四海的黄梅戏曲等,但过去慕名走进“文都”,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伫立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却发现这是一座与全国千万现代化县城几乎无异的城市。“文都”桐城,有史可讲,却无景可看。
三态融合挖掘资源
文化是桐城最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市委、市政府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提出了文化强市的战略,把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历史遗存的形态,反映的文化神态和现代经营业态的“三态融合”,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实现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比翼齐飞。
为加大对桐城派文化的保护、挖掘与开发力度,采取“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的指导思想,在老城区之外兴建东部新区和南部新城,逐步引导老城区工业企业退出老城,去新城的工业园区落户。2010年9月初,桐城市“四大班子”为文博馆搬家,腾出黄金地段修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
经过一年多的周密筹备,总投资1.5亿元的该项目于近日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集文博、旅游为一体,共分四个功能区域:一是文庙核心展区,主要是明清桐城科举文化(仕文化)展区,二是新博物馆展区,包括桐城历史文化综合陈列、桐城派主题陈列、馆藏文物陈列,三是翰墨街文化综合服务区,四是桐城世家大族文化展区。建成后的桐城文化博物馆,既是桐城文化的展示中心,又是“桐城派”文化的研究中心、广大市民的休闲中心,还是青少年学生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传统艺术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
文化强市活力文都
如何将独具特色的桐城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强市的突破口和抓手在哪里?桐城的文化建设项目化模式给出了积极的探索。孔城老街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作为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孔城老街,2008年该市引进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开发老街旅游度假区,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让一个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房屋已成为危房的老街变废为宝。
在桐城,“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印象桐城·龙眠上河图”、“六尺巷”、“孔城老街”、“嬉子湖湿地生态”等文化旅游品牌正把桐城打造成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桐城文化旅游走廊、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走廊,使桐城迈向一个真正的“活力文都”。在未来的合肥经济圈发展中,桐城市也将推进旅游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借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等区域优势,在提升经济圈“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必将成为经济圈中老百姓休闲旅游的“后花园”。通讯员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