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为拓宽“村官”源头,切实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激活新农村建设主推力,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拓展思路,多措并举,选任了一批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的村干部,为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提高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立足内举,选拔本土人才。熟悉村情、群众基础好、进入角色快是本乡本土干部的优势所在,桐城市立足农村实际选拔人才,将任用本村能人作为村干部选任的基础渠道,对村内企业老板、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学生进行摸底排查,把愿意为群众办事、能够挑起村级经济发展重担、办事公道正派的人纳入选拔视野,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通过法定选举程序推上领导岗位。在本次村“两委”换届中,桐城市共选拔了24名企业老板,47名致富能手,35名退伍军人,6名返乡学生。如桐城市范岗镇就将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邱维吸纳进村“两委”班子,在刚结束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年仅25岁的他凭借工作成绩赢得了97.5%的选票,成功当选为该市年龄最轻、学历最高的村委会主任。
着眼企业,选拔经济人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文化素质高、有经济头脑、开拓创新意识强的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磨砺锻炼,既实现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又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桐城市通过召开座谈会、及时沟通、适时走访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他们到村担任村干部,为村级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如我市华星烟机的一名副总在换届选举中顺利当选为第一书记。桐城市选拔企业管理层人员进入村班子共23人,其中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的有12人,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的有8人,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村级领导班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搭建平台,选拔知识人才。加快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其迅速成长成才,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桐城市对大学生村官放手压担,让他们直接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各项具体工作,参与所在村的重大事项决策,通过“师徒”的不断交融与磨合,实现新老村官的共同进步。因才而异,统筹管理,定向培养,大胆提拔重用大学生村干部,促进他们早日成为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选举,桐城市共有5名大学生村官顺利当选。
下派锻炼,选拔管理人才。桐城市针对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矛盾相对较多的村,采取从乡镇选派一些懂经济、会管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村任职。同时,对选派到村任职的干部实行“两不变、四倾斜”,即职级待遇不变、工资关系不变,在提拔重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和学习培训上倾斜,有效调动了选派干部工作积极性。桐城市在此次换届选举中共下派了19名机关干部担任村级主要负责人。
异地交流,选拔经验人才。村级后备干部“乏人”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桐城市对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村,打破地域和身份界限,对一些在农村磨炼多年、经验丰富、成绩较好的村干部实行跨村任职,担任村级主要领导,实现人才共享。桐城市本次换届选举中跨村任职的村“两委”人员共有12人,其中跨村任职的党总支书记有8人,村委会主任有4人。
通过以上渠道,桐城市村干部的年龄、学历、能力结构得到了优化。换届后,全市村干部平均年龄为43.8岁,其中35岁及其以下的占11.9%,比上届提高了2个百分点。大专及其以上学历的占26.1%,比上届提高了9.7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38.8%,比上一届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彭旵生、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