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桐城市以农村社区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扩大中心村庄建设规模,提升布点村庄整治水平,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桐城市重点开展主导产业的培育、中心村庄建设和布点村庄整治,扩大中心村庄规模,提升村庄建设水平,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市5个村申报产业发展项目,15个村申报村庄整治项目,41个村申报中心村庄建设项目。各示范村按照编报的项目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实施,村级基础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该市按照农民居房社区化管理要求,本着“建成一片,配套一片,完善一片”的原则,加大村级道路、给排水、绿化、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各示范村已修建村庄内水泥路25公里,建绿化场地4400平方米、休闲场所4500平方米,栽植花卉苗木5000多株余,安装路灯165盏,安放垃圾桶85处。
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桐城市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效果,完善激励机制,年初调整了12个市级示范村,增补了16个市级示范村,全市有省级示范村25个、市级示范村46个。提高村庄规划水平,适当减少布点村庄数量,扩大中心村庄规模,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建房和建设规划、房屋质量管理,杜绝农民私自乱建。各示范村都将发展主导产业作为首要任务。蒋潭、三新等村重点发展茶叶,实现人均一亩茶;双店、双龙等村发展水产、蚕桑等特色产业;土桥、三友、梅城等22个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水稻产业,共计流转土地5.8万亩,向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桐城市建立了政府、农民、部门、企业和社会多方面合力共建的投入机制。市财政安排410万元财政资金与省下拨的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对示范村实行以奖代补;安排96个市直部门和单位联系帮扶示范村,25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帮扶省级示范村建设;加强与社会能人联系,调动他们捐资助建的积极性;积极推行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一行之有效的组织方法,让农民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参与管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快中心村庄建设
今年,该市结合土地整治、灾后重建、库区移民、地质灾害点迁建、农村危房改造及工业园区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就近安排农民到中心村庄和布点村庄建房。红庙、珠檀、双店、土桥、万元、梅城、蒋潭、三新等20个村开展了中心村庄建设,中心村庄建设规模快速扩大;双龙、洪桥、麻山、小关、八一等15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其中10个已整治成型。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各示范村共启动750户农民住房建设。
(通讯员 彭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