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以杰出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着力培育奋发进取、礼让诚信、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塑造“四有”公民,为桐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优良的政治生态和雄厚的人才支撑。2007年以来,桐城先后荣获“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20多项殊荣。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托底、农村为重、惠民为本、共建共享”的方针,强力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坚持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十一五”期间,该市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国家一级(县级)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9个,广电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乡村全覆盖、运行全日制”;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常抓常新,形成了由单纯的“送下去”转为“送下去、选上来、赛出彩、传精品”的互动格局,各类文化汇演和文化赛会,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占地30公顷的桐城市文化广场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启动。
开发利用文化遗产
“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桐城文化遗产,催生了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由北京中坤集团投资20亿元开发的孔城老街旅游度假项目、安徽永佳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的投子山文化园项目、南京雨润集团注资8亿元建设“水乡典范小城镇”项目先后跃出蓝图。其中,孔城老街开发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桐城接待境内外游客近7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近4亿元。
目前,由市委市政府腾出黄金地块建设的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项目、桐城历史文化遗产“三街一巷”(老城区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六尺巷)保护工程、安徽百蕊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文化论坛项目、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新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2008年启动的龙眠河综合整治项目集老城改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于一体,现已成为桐城旅游新亮点。截至目前,该市文化产业已经涵盖了包装印刷、工艺美术、旅游休闲、地方特产加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文化产业单位达3000余个,资产总计80余亿元,其中,佛光公司跻身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嬉子湖生态湿地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改革推动精品力作
近年来,桐城以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为动力,率先在全省启动国有文化社团改革,桐城市黄梅戏剧团转企改制圆满成功后,精品力作接踵而出,继黄梅戏《胭脂湖》登上荧屏、揽获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之后,黄梅戏《桐城六尺巷》又在2010年安徽省第九届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等8个奖项,目前,该剧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扶持剧目,推荐参与角逐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奖”,与此同时,该剧还被改编成数字电影。在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桐城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显现。桐城的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也呈现出新气象,面向普通市民、旨在文化普及的“文都讲坛”正以“名家讲课、群众受益”的姿态,培育着新一代桐城文化人。
(通讯员 陈俊 占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