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自2009年以来,桐城市大力推进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中心网络建设,着力把党员服务中心打造成联系服务党员的“四大平台”。
搭建流动党员服务平台。坚持把联系和服务流动党员作为党员服务中心重要功能,在中心专设流动党员服务窗口,与公安部门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将组织关系接转由以往的“一接一转”简单模式向“接、问、转、纳”延伸,注重搞好衔接和反馈,实行“保姆式”跟踪服务,切实把流出、流入党员纳入一个基层党组织。针对基层党组织存在少数“隐性党员”、“口袋党员”等现象,通过调查走访和排查,先后查找出“隐性党员”、“口袋党员”党员360多名,有效解决了“党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问题。针对部分高校毕业暂无工作单位的预备党员无法按期转正的问题,党员服务中心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党员发展程序,坚持按要求培养、按程序转正,确保“培养不断链、转正不断线”。同时,对长期外来务工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群体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优秀青年,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党员服务中心可以接受其入党申请书。目前,全市基层党员服务中心已接受入党申请书84份。
搭建困难党员救助平台。各党员服务中心坚持把帮扶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纳入日常服务之中,用“亲情化”帮扶关爱党员、凝聚群众。利用“五一”等重大节日,各基层党员服务中心每半年对困难党员开展一次走访慰问和摸底,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库,全面掌握困难党员的家庭情况、致困原因、个人特长、脱困意向等信息。采取“党费划拨、财政支持、党员捐助、社会资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建立不同规模的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切实帮助困难党员缓解贫困、自主创业。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举办下岗失业党员技能培训班和下岗失业人员专场招聘会,先后帮助620余名下岗失业党员实现了再就业或自主创业。
搭建社情民意交流平台。结合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在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党代表联系室、设定党代表接待日,每月预先公示本月所邀请党代表身份,让辖区党员群众与党代表面对面接触、心对心交流,为党员群众反映诉求搭建了新的载体,为党代表收集社情民意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强化了党代表的代表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接待室,变党员群众上访为党员领导干部下访,每月定期与党员群众见面,主动倾听党员群众对重大问题决策、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管理、个人利益诉求的反映,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吸纳社情民意的新平台。近年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共收集党员群众意见建议220余条,全部得以答复和办理。
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各党员服务中心积极整合有效资源,建立了高标准会议室、图书室、电教室、谈心室、资料室、娱乐活动室等活动场所。依托这些阵地,各中心根据重大活动和党员需要选定主题,组织辖区党员开展集中学习、“红歌会”、茶话会、棋牌比赛等活动,并预先发布有关活动信息。今年以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共组织各类活动30多场次,参加党员1200人次。为搞好党务服务工作,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了辖区党员基本信息档案,并根据党员的爱好特长、个人意愿,将其编入党员志愿者储备库。开展了教育培训代理、入党教材发放、政策咨询等项目服务,并设立公益岗位,组织无职党员根据自身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开展便民利民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一支由980名党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群众提供治安巡逻、司法民调、卫生保健、技能培训等服务。
陈俊 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