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中安在线:桐城打造“活力文都 休闲天堂”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有人将桐城比喻成一本厚重的书,书的封面是历史文化,封底是特色产业,书的正文就是桐城敢为人先,开拓进取,致力赶超的发展路程。桐城没有得天独厚的矿产等自然资源,区域内也没有特大型企业支撑,区位优势也不明显。桐城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胆识,创造了誉满江淮的“桐城速度”;用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个千万”精神,造就了“十万大军跑供销”的盛况。

  积极打造特色产业

  

  桐城的产业起步于八十年代的“小袋子、小刷子、小盖子、小鸭子、小配件”“五小”商品,这些产品的原料和销售都在外地,依靠的就是“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自主内生式经营发展模式,就是凭借这些看上去很不起眼“小商品”铺就了该市探索发展之路。现在该市已形成了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印刷包装、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全国六大产业和六大基地”,该市先后荣获“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输送机械生产基地、中国制刷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出口基地,六大产业的产值和市场占有率都领先于国内前列。未来企业间的竞争集中在产品科技含量上,该市讲依托丹凤电子玻纤布、盛运环保机械、中建材光电玻璃、养和高科技医疗器械等一批能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推进以硅基材料、环保节能、先进设备制造和生物食品为代表的“新四军”产业工作。 2010年,该市实现了“百亿GTDP,十亿财政”这个目标,生产总值达到134.1亿元,居全省第10位,财政收入11.3亿元,全市现有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经济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产业作为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第三产业,已成为区域创新的催化剂,对于激活社会创造力,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是有决定性的作用。桐城古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文化是桐城最有代表性,也是桐城最有影响力的资源,不能守看“金山”过“穷日子”。如何让“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文化资产?通过强化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品牌、营销,树立大文化的理念,瞄准文化产业发展最前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对外影响力和关注度。“桐城派”文化、“黄梅戏”、父子宰相、六尺巷、嬉子湖湿地生态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已成为桐城文化对外的靓丽名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坚持以市场为主体,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之路,将文化旅游资源推向市场,引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通过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按“非禁即入”的原则,运用文化品牌来集聚资金,按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文化事业,将城市历史遗留的形态,反映的文化神态和现代经营的业态“三态融合”、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将更多可听、可说的内容,变成可看、可触的实体、可主动参与其中的文化体验。孔城老街的开发就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范例,作为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孔城老街,2008年我市引进北京中坤集团一期投资8.8亿元开发老街旅游度假区,让一个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房屋已成为危房的老街变废为宝。目前,老街已对外迎宾,就在前不久的国庆长假时还举办了孔城风情节,获得了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其次,通过一些重大项目的开发带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牵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去年7月桐城市委、政府腾出黄金地段的办公场地,用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这块地如用于商业开发,至少能卖4亿元,而建设文化博物馆,却要投入2-3亿元。一进一出,就是近7个亿,7亿元对于县一级财政可不是小数字。但从长远来看,从发展文化的大局出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短期得经济利益。同时该市加大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在融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扶持和倾斜。(张植骏、唐进民)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