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寒气逼人,但在桐城新开工项目工地上,却是暖意融融: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投子山文化园等一个个市政重点工程风生水起,桐城雨润食品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企业项目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踩着新春的节拍,该市项目建设的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
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桐城市从项目建设着手,围绕“在安庆当龙头,在全省争位次,在全国创品牌”这个总体目标,优化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级提质产业园区,力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稳中求快、好中求进,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去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5.7亿元,规模企业增加了34家,达到297家,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大幅攀升。
主导产业着力“优”字
以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包装印刷等为主导的六大优势产业一直是该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牵动效应,该市不断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扶持企业增资扩股、裂变扩张。一大批像丹凤2号池窑、恒昌光电玻璃等规模大、带动力强、税收效益好的战略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以硅基材料、环保节能、先进设备制造和生物食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项目纷纷上马开工或签约,大有赶超传统优势产业之势。由浙江万信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光电产业园已于去年底开工建设,由澳大利亚连江科技集团投资2亿美元建设的电视机生产等众多项目已签约落户。
项目引进突出“选”字
该市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以大项目促结构调整,好项目促产业升级,借助对接皖江城市带和融入合肥经济圈两大发展机遇,把眼光紧盯国内外500强、大型国企、上市公司上,集中力量引进一个或几个旗舰型、科技型、环保型项目,努力实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对已经落户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保姆式”全程贴心服务,最短时间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大限度释放投资效益。去年,该市招商引资签约资金达到20.8亿元,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就有44个,重大招商项目比例、项目质量和规模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成功入围徽商最佳投资区域。
园区建设围绕“高”字
桐城市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实现企业园区的高品质发展。目前,两个省级开发区与各具特色的产业园通过扩容升级提质增效,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得以不断优化,已初步显现出“二区十园”的整体联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其中桐城市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已经省政府批准,上报国务院待批。为顺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该市提出了“保护新城区、建设新城区”、“腾笼换鸟”的发展思路,通过老城提质、新城扩容,一系列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如桐城文化广场、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荣军院搬迁和宰相府重修等项目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深厚的老城区现代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结合,实现了文化与城市的互融互动。
(通讯员 张植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