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4月10日电(记者詹婷婷 葛如江 姜刚)65岁的王从玉是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铁铺村农民,自从4年前将家里的5亩多地转租给种粮大户后,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该大户创办的农业企业上班,现在他主要负责企业的农田管理。
“过去自己种田时,从播种、施肥到收割等都是‘一肩挑’,费人工不说,效益还很低。”王从玉到这家企业工作后,虽然不像原来种田一样什么都要自己干,但还是发挥了种田“老把式”的特长,专门精耕于农田管理,把这训练成一种职业了。
王从玉所在的企业,目前土地流转规模已达3.2万亩,是桐城市流转面积最大的农业企业。“我们的农业生产全是机械化操作、流水线作业,机械化率达95%,这当然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贡献,像王从玉这样的‘职业农民’已有170多人。”该企业负责人姜斌说。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同时,2011年农民工数量达到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
专家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减少,部分地区出现农业“用工荒”,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与此同时,我国的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种植,对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需求迫切,‘职业农民’便应运而生,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受制于农业本身的特征,其效益只有在达到一定种植规模以后才会逐步提高。”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王林说,农业的出路还是要靠适度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记者采访中获悉,不仅在农业企业里能看到“职业农民”,在很多专业化农事服务组织里,如提供打药、防虫、防草等服务的植保专业化机防队,也能看到大批“职业农民”的身影。
与传统农民相比,“职业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王从玉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田年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不仅地租和补贴可以拿到3000多元,每个月在企业上班还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去年全年的收入已达到5万元了。
201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此前表示,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