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记者来到今年7月遭受严重洪灾的桐城市双港镇,只见新教学楼正在建设,敬老院内老人们生活无忧,倒房的村民建起新房,乡亲们说——
“有房住有活干,日子过得很安心”
本报记者胡劲松本报通讯员张植俊
12月14日,天空中堆着厚厚的云,风中透着刺骨的寒意。记者来到今年7月受灾最严重的桐城市双港镇。
上午9时,记者来到双港镇中心小学,孩子们课间欢笑游戏,教室内桌椅整洁如新、门窗完好无损。洪灾来临时,这里是村民的聚集地。7月11日,青草河多处河堤崩塌,双港镇洪灾严重,超过4万人、约全镇三分之二的人口受灾,受灾面积4.8万亩、占总面积的八成。双港镇中心小学校长江剑介绍说:“7月11日当天下午,学校就安置了100多位村民。 ”记者在现场看到学校院墙上残存着水渍,仿佛在诉说今年夏天曾经历过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双港镇中心小学在洪灾期间大显身手,强化了政府加快公共工程建设的决心与力度。望着工人们建设新教学楼的忙碌身影,江剑对记者说:“新教学楼水灾三个月后就开始动工了,明年5月我们就能在那上课。 ”校园图书室整齐摆放着上万本图书,记者翻起几本,墨香扑鼻。 “这些图书是政府组织社会各界为我们捐助的。新学年开学,市里还为学校更换了课桌椅。 ”“虽然今年受了灾,孩子们的学习没受到什么影响。 ”桐城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洪灾后,市政府及时拨付400万元专项资金,对毁坏校舍进行抢修,为灾区学校统一购置3000余套课桌椅,保证灾区学校新学年如期开学、孩子们冬天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
夏天洪水来时,双港镇敬老院正在建设,如今已建成。上午10点,记者来到敬老院,只见老人们有的在小院的菜地里浇水,有的聚在一起聊天,有的在下棋。 “这里是镇上地势最高的地方,就是再发今年一样的大水也不会淹到老人。 ”同行的双港镇党委委员范凌云介绍。敬老院院长汪龙告诉记者,28位老人中,有7位是倒房的五保老人。发生灾情时,镇里及时把受灾的分散居住的老人集中安置到敬老院。 64岁的汪小顺来自民畈村,今年他家的房子全部倒塌。汪小顺见记者走进他的房间,高兴地拉着记者的手说:“这里的吃穿用都是免费的,不比家里差! ”
12点左右,记者沿着今年采访灾情时的路线继续前行。
在白果村七桥组大堤下的不远处,远远就看见一间白墙黑瓦的新房。 “洪水刚退,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大伙出工出力,不到一个月就建起了这间新房。不然,这个冬天还不知道怎么熬过去。”指着新房几米外一处空地,主人王华德告诉记者。几个月前的一场大水,让王家的老屋变成了空地上那堆残垣断壁。白果村党总支书记琚诒俊说,镇里为倒房户提供的是套餐服务。村里和老王家一样的房屋受损户在7月11日当天就被集中安置起来,政府帮他们购置日常生活用品,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
发放建房补助资金、提供贴息贷款,政府又为倒房户异地建房。桐城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全市全年灾后建房任务644户1181间。目前,全市受灾群众建房已竣工632户。在政府的帮助下,王华德和其他受灾户一样,在灾后重建工程中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收入60元。“过去,我们这里一发大水就有人出去要饭,要么就是东挪西借。今年不同,政府给钱给政策帮着找活干,大伙日子过得很安心。 ”王华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