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频道讯 “十一五”以来,桐城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安排,主动理财,积极创新,各项工作亮点频出。
财政蛋糕做大做强
截至2010年11月底,该市财政总收入已完成10.09亿元,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度收入任务,比2005年3.32亿元增收6.77亿元,年均增长25%,按照省财政厅的考核口径,该市将在今年末顺利实现“十一五”期间财政强县发展目标。同时到2010年11月底,该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77亿元,比2005年5.27亿元增支10.5亿元,年均增长25%,支出规模年年上台阶,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
民生工程硕果累累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该市为规范和加强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先后出台了《桐城市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民生工程资金审计监督的意见》和《关于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民生工程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在具体实施时,对各类补贴资金一律实行“政策公开、程序透明、支付到人、打卡发放”的办法,对工程建设类项目全面推行“六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管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2010年底预计该市民生工程支出将达5亿元。这样的“民生大礼包”,顺了民意,暖了民心。
强农惠农真金白银
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财政关注的焦点和投入的重点,“十一五”以来,该市财政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关键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2009年起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积极探索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200余万元;二是实行“一卡通”,发放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等惠农补贴;三是大力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三下乡,两换新”活动,撬动农村消费市场;四是提升村级组织运转保障能力,构建村级组织补助经费动态增长机制,截至2010年底,该市村级组织财政补助经费已达1290万元;五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
财政改革如火如荼
近年来该市立足实际,积极稳妥,全力推进财政改革,为公共财政构筑良好的制度平台。“十一五”以前改革稳步实施,2000年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行“零户统管”;2001年启动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对市直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2004年对所有乡镇实行“乡财县管”。“十一五”期间改革进程明显加快,2008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管理;2009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实现“无缝覆盖”,政府采购实现“管采分离”,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探索建立债务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基本管理制度;2010年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探索绩效考评结果与预算编制的最佳结合点。
队伍建设锦上添花
该市财政系统始终把能力建设作为强化财政管理的战略支撑和执行保障。每年在省财政厅的部署下都会选择1-2个主题开展主题建设年活动,贯穿全年、全员参与。2007年,开展“岗位大练兵”、“作风建设年”活动,2008年,开展“规范管理年”、“制度建设推进年”、创建“五型”机关活动,提升财政效能,营造理财环境,激发队伍活力,树立良好形象。2009年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着力增强财政干部队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自律能力,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人文基础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2010年又深入推进“学习提升年”活动。“十一五”期间该市财政局不仅仅在做大财政蛋糕,创造物质财富上大有作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是大展宏图,已蝉联六、七、八、九届省级文明单位。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被桐城市委、市政府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效能建设考评屡次名列市直单位前茅。
一组组闪亮的数字代表着一个个璀璨的成就,一块块金色的奖牌折射出桐城财政前行的脚步,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口碑更紧紧联系着桐城财政人的民生情怀,“十二五”公共财政的阳光会更加灿烂。(通讯员:雷鹏孙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