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都桐城的六尺巷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安徽省桐城市是座古城,称雄中国清代文坛200多年的桐城派就在这里起源,所以桐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这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

  据当地的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房造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这就有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1956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前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谈到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时,还特地提起这首诗。

  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康熙皇帝时期的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时期,朝廷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乾隆时期张廷玉仍然深得信任,加太保。张廷玉为官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共计50年。他是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英的长子张廷瓒,也是康熙时期的进士。因此在桐城几百年来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说法。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桐城博物馆馆长张泽国是张英的第十一代孙,他说六尺巷的传奇出现在桐城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方水土的长久积淀。

  【现在一般提到桐城文化就讲桐城派,其实桐城这一地域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它闪耀的文化光芒远非现在我们对它的认识,所给它的定义。如果回归到清代前期,像这个张家和吴家让出一条巷道,其实它也是这个地域整个道德风尚的在这一个典型实例中得到的体现。】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但是当年张家吴家的宅子,如今完整保留的只有吴家的一个亭子了,六尺巷两边,现在是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这家医院的办公室主任朱旺保领着记者来到一棵高大的皂角树下,据说这棵树是张英亲手种植的。

  【这个属于宰相府的。因为那边是以六尺巷为界,那边是吴家,这边是张家。这边皂角还是蛮多的。到春暖花开以后,树叶长起来以后要开花结果,皂角每年都结得很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桐城博物馆副馆长张耕介绍说:

  【现在这条六尺巷是2002年修的,我们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六尺巷。现在这条巷子还是六尺宽,根据以前资料反映的,这个墙体的高度,墙面的做法,以及地面的处理,就是完全恢复根据原来的面貌修旧如旧的。六尺巷它本身就是我们旧城的一处交通的通道,现在恢复过来以后,依然是交通通道。】

  现在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现在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

  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当地书法家,名叫周国亮。他见证了这几十年来六尺巷两边的变迁。

  【我小时候就是在六尺巷的旁边应该说是相府里面出生的,当时里面老房子很多的,特别多,一排一排,一栋一栋的。我家住的房子是非常高大的,雕梁画栋,感觉就是深宅大院的样子。】

  关于六尺巷,桐城市委书记王强说:

  【六尺巷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相府,恢复六尺巷的真实所在,要把它变成一个大家可看、可玩、可以思考的这么一个地方。】

  原相府遗址上的康复医院院长吴毅介绍说,他们现在已经做好了整体搬迁的准备。

  而关于桐城文化,王强细数了从桐城名士方苞的义理说到李鸿章的经世说,再到严复等人的开放说这一脉相承的发展,桐城派可以树立起安徽与时俱进、开风气之先的形象。关于桐城的发展规划,王强介绍说他们将在老城区恢复古桐城的气象:

  【按照康熙年间桐城县的地图,这些大体上的格局或者是叫纹理,城市的这个纹理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对于老城的保护,载体上就是要做减法。将来这一块一大功能是主要用于人们来参观、来怀古、来研究桐城派文化的地方。】

  根据规划,桐城老城区里很多政府大楼将迁出,最重要的待建项目是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

  另外,桐城孔城镇区内的十甲老街,全长2公里,是中国东部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将依托桐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孔城老街古建筑的规模、体量及周边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坤国际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建设期限为五年,将累计投资投资8.8亿元人民币。孔城镇副镇长陆为兵介绍说:

  【这个老街,我们去年把老街的居民全部搬出去,整个的动迁户有640多户,涉及到动迁的面积是71000多平方米。】

  现在,桐城市政府正在着力构建“和谐桐城”,这项社会工程自然也能够从“六尺巷”的历史深处获得启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结构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教授曾经参与了桐城文化的调研,他说:

  【我觉得这种六尺巷的精神,也就是“和”的精神的体现,这种“和”的精神通过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必将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会闪现出新的光彩。】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也许是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记者:朱彪军、徐国平、通讯员:陈俊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