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新华网:桐城搭桥促就业 鼓励"燕还巢"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新春的爆竹声犹在耳边,39岁的赵敏就已经早早开始了新一年的安排,原先在沿海福建一家服装厂打工,今年考虑到孩子中考,她希望能在桐城当地找一份工作。当她听说市里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都要举办一场新春大型招聘会,她一早就来到招聘会现场,很快她就与该市的金润包装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工资待遇也不比原先的服装厂差,又能照顾到家庭。

  在桐城,像赵大姐这样的返乡务工人员留在当地就业还有很多。桐城市每年劳务输出都在14.5万人左右,本地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由2005年的5.2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10.2万人,该市许多的务工人员纷纷"用脚投票",选择在当地就业。

  本地就业人数迅猛增长,是因为该市当地务工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去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刘文涛由于专业对口,刚毕业就在一家当地运输机械集团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企业还为他准备了两人合住的套房,套房内空调、电视、淋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公司还为不住在单位公寓的员工安排了班车,每天免费接送员工上下班,这与他在沿海找到工作的同学待遇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差别。

  该市不断加大企业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导和监管力度,许多企业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也让众多"4050"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起了"半工半农"。该市和源针织公司是一家从事外贸出口加工的企业,公司年产值也都在上千万元。服装加工企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这家公司常年只有100多正式员工。遇到赶工期时,企业通过"分化操作流程,外包后期工序,引进外来劳务队伍",平时工厂附近的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只需要在工厂上半天班,,也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加工。该市另一家企业信邦电子公司针对众多需要照顾家庭的员工,新近上了一条生产线,一天只工作8小时,逢节假日正常休息,更不需要晚上加班,工人们形象地称为"嫂嫂"生产线。像这样,务工人员不用受在工厂上班时间上的约束,许多的"4050"人员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企业也减少了生产成本,解决了"用工荒"之忧。

  务工人员实现本地就业,不仅有效消除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假期流动儿童"等社会问题,而且更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桐城市不断加大人才招聘会的频率和就业前培训力度,为当地企业和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服务。除了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该市都会举办大型招聘会外,还定期在每周三举行例行招聘会、,不定期为某一家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暑期大中专毕业生招聘周、"4050"人员就业援助计划。为有效解决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人,另一边是许多务工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的现象。该市根据市场实际需求,通过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阳光培训"、"扶贫培训"等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同时,还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实施"订单培训",政府通过补贴培训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企业招收的员工都成为了一名熟练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和用工成本。2010年该市共有10000多人次接受培训,政府仅投入200余万元的培训资金,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发挥了求职人员和用工企业间的桥梁作用。 (张植骏)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