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安庆日报:桐城灯会历史久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以耕读为本的桐城人对春联十分讲究,他们不仅要选择意义深刻、意境美好的抒情状物言志联语,而且还注重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语言精炼等。有条件的人家都是自撰自写或请文人墨客作联书写,一些名联甚至被人传抄而成为佳话。桐城派始祖方苞后裔的大门联:“世泽绵桐里天香接桂林”,明代名臣左光斗后裔的大门对联:“诗书世泽 忠孝家声”。

  桐城人家的年夜饭还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是家有外出未归的人,年夜饭的桌上也摆有此人的碗筷酒杯,以示全家团圆;二是桌上有一盘整鱼不能吃,寓意“年年有余”,过去在黄甲、大关等山区或贫困人家,年夜饭没有鱼而事先准备一条木雕鱼,企望家庭能富余起来。

  守岁之俗在桐城很为普遍,此夜非同寻常,而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缘故,人们翘首以待“寒随此夜去,春逐新岁来”,这天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围着炽热的炭火通宵达旦,是一种亲情的交流,更是一种天伦的乐事。即使有早睡的,不说睡觉而称“挖窖”,以示“招财得宝”。守岁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辞岁,在子夜时分,即正值“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的“三元”时刻,晚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是四个铜板,富裕人家是四块银元,象征“事事如意”。

  春节期间举办灯会,遍及城乡,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力量决定灯会的名称、时间和规模。大多地方定在正月十五举办元宵灯会,少数地方却择日易名举办类似元宵灯会的灯会,如金神墩正月十三举办正灯会。还有举办独特灯会的,如沙河铺一带正月初二至十五举办太平灯会,孔城镇根据老街十甲的特色举办十甲灯会,双港王圩根据家族族规举办王圩灯会。但无论哪种灯会,参与灯会的曲艺和表演形式皆是大同小异。

  孔城的十甲灯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甲,旧时的一种户口编制,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作一保。孔城自上街头至下街头包括横街,一共有十个甲,每逢佳节,百姓都要自发地举行一些娱乐活动。元宵举办灯会,便是十个甲联合在一起进行的大型娱乐活动。其内容正如一首传承至今的“十甲歌”,歌为:“一甲咚咚锵,出个高跷带五猖;二甲最有钱,划上彩龙船;三甲没话讲,亮出玻璃伞(一种纸扎的半透明的伞);四甲多多出,抬出十二属(用纸扎出的十二属相);五甲人人行,舞出一条龙;六甲人爱财,扎个财神满街抬;七甲跟得紧,狮子抢球满街滚;八甲人爱俏,抬出大花轿;九甲不示弱,一路玩上花蚌壳;十甲锵咚咚,演场最热闹的太平灯。”

  王圩灯会是双港一带颇有影响的民俗娱乐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省万载县万西坝的王氏宗祖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桐城双港的王圩村。迁时,委托同行的汪姓将檀木所制的龙灯灯架顺带。汪姓到汪壕安居后不愿归还龙架。后经县官调解,王圩灯认汪家为娘家,每次出灯时先向汪家拜年。王圩龙灯共13节,是“放索灯”,龙架和架托均为檀木制作,龙体由竹编绕糊以刀刻的五彩纸。每厢内安上2-3柱蜡烛。灯会举办时间仍沿袭在江西时的古训,即逢闰年出灯。 (通讯员 陈俊)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