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江淮晨报:桐城 文化在圈内有引力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过去的2010年,最让桐城老百姓感兴趣的词汇就是合肥经济圈,大家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坐在记者对面的王强淡定、谦虚、兴奋,他称记者们都是来自“老大哥”城市。

  “但和其他城市相比,我们的整体规模要小一些。”作为桐城市委书记的他一上来就对桐城进行了一番“推介”:“如果让我描述,我想到了两个词,一是文化,二是民企。”

  A说优势

  桐城派也让安徽扮演“弄潮儿”

  “外头人说安徽的文化是徽文化,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徽文化很有内涵,但那描绘的是一份青山绿水的高雅,美好淳朴的乡村文化,所以人们总会想到‘乡村安徽’。”作为安徽三大文化之一的桐城派文化,在王强看来更能代表安徽。“桐城派是个啥?不仅仅是对八股文等旧体制的反抗,而且是一种思想的变革。”王强细数了从方苞的义理说到李鸿章的经世说,再到严复等人的开放说一脉相承的发展。“这么看,安徽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也是个弄潮儿嘛,桐城派的三个时期也恰好见证了晚清中兴到衰落的过程。”

  无论是李鸿章救国救民的经世致用说,还是严复睁眼看世界的开放眼光,桐城派在其中无不扮着一个时期中国文化主题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桐城派可以树立起安徽与时俱进、开风气之先的形象。这样的文化历史,在经济圈也是独一无二的。”

  B谈融入

  因为我们有文化,有点吸引力

  作为一个人口只有70万的县级市,用王强的话说,与其他四位老大哥相比,桐城还是个小弟弟。“我们距离中心城市合肥也近100公里,算是比较远的了,那为什么带我们玩呢?”

  “我们自己在家里琢磨,想来想去,除了文化还是文化。”王强认为,因为桐城的历史文化在圈内产生了吸引力。但在融入经济圈后,这样的文化要从有故事讲、有历史影响延伸到现实中来,要做到可感知可参与。

  在桐城的发展规划中,文化旅游产业是个重头戏,在王强看来甚至是要首先发展的。“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搬出老城区,将来就是要请人来这个核心位置看桐城的文化,在这里要建文博园;在建的孔城老街规模和档次不低于西递宏村;下一步,六尺巷周边也要恢复文化设施;桐城比较有名的玉雕工艺、佛光工艺将来都要让老百姓可以参与其中。”

  但真正的融入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化旅游层面,大到交通等基础建设、产业项目,小到普通老百姓的买房、购物,王强都做了一番勾勒。

  “圈内的城市和老百姓要相互多走动,这是下一步需要强化的方向,就像走亲戚一样。”王强也建议圈内城市在宣传上互相搭建平台,让家里人了解家里人;在旅游等政策上,也要相互激励,以增强圈内认同感。

  C许诺言

  “脑袋经济”,最环保的经济

  加入合肥经济圈,势必要加快发展的脚步,这会不会带来污染?

  “节能环保是十二五整个中国的经济主题之一,我们当然要有贡献。”

  “两头在外,全靠脑袋”这是桐城经济发展的模式,王强解释说,脑袋经济本身就是最环保的经济。“我们要多轮驱动,包括第三产业、城镇建设、文化产业,特别要大力发展无烟工业和第三产业。”

  而说到乡镇企业,很多人想到家家户户冒着黑烟的画面。“那种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塑料包装产业做得比较好,但其中的基础环节镀锌污染相对较大,我们关掉了几十家小电镀厂,在全市就指定三家,这样在确保污染能治理的前提下定点集中、加大投入。”

  与此同时,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能耗的问题,王强介绍,桐城市为了解决镇镇办企业、镇镇都考核财政的模式,实行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方式。“每个镇把在本地办厂的土地整理出来,在我们两个经济开放区之一相应给那么多数额的地,然后纳税都算做原来镇子的,就相当于在本镇办厂。但这样一集中,工业污染就好治理了。”

  D提建议

  老大做好规划,我们当好配角

  王强说:“在经济圈中,桐城就要全力当好配角,在圈内找出自己的特质。”

  对于合肥这位“老大哥”,王强认为合肥在分工、定位上都要高人一筹,所以要发挥服务业领先优势、科教行业等龙头优势。“不能和兄弟们在一个篮子里抢菜,那经济圈就没有向心力。牵头老大要有规划,我们认真当好配角。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合肥要有领先意识,各地要有协作意识。”

  对于经济圈,王强建议要强化该区域在全国的区位条件。“比如未来的京九高铁若能经过圈内必将带来重大影响。”此外,还应紧紧围绕“水”做文章。“通江航道要加紧建设,毕竟经济发展还要倚重长江、巢湖的优势。”

  对于自身,王强说下一步桐城要向江浙的类似城市看齐。“桐城人在桐城干自己的企业,这是内生型发展,将来要双向开放,给内生增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桐城印象

  桐城,不同城

  GDP太遥远,CPI太抽象,对于这座距离合肥百公里的城市,也许,通过当地百姓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你更能感受到她的节奏。

  起步价不高生活档次不低

  汪友明身份:桐城出租车司机

  晚上10点一过,桐城县老城区的马路上,几乎看不到出租车,偶尔慢慢开过来一辆,不出意外,都是亮着小红灯的空车。“桐城没有夜生活”,开晚班的的哥汪友明,通常夜间12点收工回家,“快到年底了,外出回乡的人多,生意好了一些。”

  桐城有200多辆出租车,起步价不高,白天3块6,晚上9点以后,加1块钱。

  汪友明一个月的收入在两三千,工作两个月,可以在当地买一平米的房子。过日子是没有问题,就是有点跟不上“现在吃喝烟酒的档次”。“桐城小老板特别多,把烟酒的档次也带上去了,像我们这种阶层都有点消费不起。”

  电瓶车不用锁KTV24点清场

  方培刚身份:肥西老母鸡店桐城分店店长

  1985年出生的方培刚,已经辗转去过多个城市,他是凤阳小岗村人,在合肥待过,来桐城之前,在舒城工作。面朝龙眠河的这家“肥西老母鸡”桐城店,开了一年零一个月,去年6月份,他来这里做店长。刚来的时候,这家店还闹了一个笑话,“桐城的方言,说快了就有点难懂。有一次客人点可乐,结果我们一个家在肥东的员工,听成了‘扣肉’”。

  工作上手之后,每个月因为交账,或者开会,方培刚平均要回合肥三到四次。桐城到合肥的火车,一天有9列,汽车,每半个小时发一次车,他还是觉得不方便,“火车快的一小时40分钟,可是去掉凌晨和晚上的,时间合适的也不多。汽车需要两个小时多一点,到合肥南站,再赶到店里,时间又太长了。”

  偶尔有空,方培刚就在桐城的大街小巷转悠,偶尔去唱KTV,“第一次我们组织员工唱歌,刚过夜里12点,就有人来清场,还真有点不习惯”,都是县城,他觉得这儿的消费比舒城高多了,“舒城唱歌,一块钱一小时的都有。”即使是与合肥相比,也不占便宜。“在大排档炒个蔬菜,一般没有10块钱以下的,点一个火锅,最便宜也要50块。”

  不过,有一点儿让他挺高兴,“风气好,电瓶车停在店门口,都不用锁的,也不会丢”。在合肥被偷了5辆自行车的方培刚说,这儿骑电瓶车的人,从来都不买电瓶车的锁。

  一半黄梅戏一半健康舞

  乔国庆身份:严凤英戏迷俱乐部负责人

  1月6日晚上9点多,严凤英戏迷俱乐部的大厅里,一场热闹刚刚散去,乔国庆正在打扫收拾。严凤英戏迷俱乐部成立了一年多,年过半百的乔国庆是这里的负责人,晚上,一家单位在这里包场,热闹了好一阵儿。

  即使是不听黄梅戏的人,也大多听说过严凤英,但是你如果不是黄梅戏迷,可能不知道,严凤英也是桐城人。

  “在桐城,但凡上了点年纪的人,都能唱两句黄梅戏,年轻人就不一定了。”乔国庆说,县城里中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两种人气最旺,一种是跳舞,一种是听戏。这里不收门票,如果包场的话,400或者500块钱,可以包晚上的两个小时。

  桐城地理

  六尺巷

  桐城老城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宽2米,长100米的巷子,叫做六尺巷。要说桐城出的最大的官,就要属几百年前住在这里的张英张廷玉父子,他们二人先后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人称父子宰相。关于六尺巷,至今还流传着一段著名的故事。

  据《桐城县志》记载,当年,巷南,是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巷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吴家。

  张英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吴家修宅基,两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谁也说不清楚。于是张家立马派人飞马给张英报信,张英看到家书,却提笔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到这首诗,就主动让地三尺。

  也许你会觉得让三尺地不算什么,但是桐城当地的讲解员吴小英告诉我们,当地风俗有“三不让”:祖坟不让,妻子不让,还有就是宅基地不让。

  吴家受了感动,也主动向后退了三尺地,于是,桐城就有了这条六尺巷。宰相肚里能撑船,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视察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

  当年张家吴家的宅子,如今已经看不到一片瓦,巷子两边,现在是康复医院。但是这条六尺巷道,却因为张英的礼让美德,保留下来。吴小英说,张家吴家,现在在桐城还是有很多后人。康复医院也正准备整体搬迁,不久后,巷道两边将恢复当年的宰相府。

  记者 张琦娟 张沛 高博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