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外媒看桐

中新网:青春在田野上闪光

2015-02-09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80后出生的李茜在家是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在外却是位风风火火、办事干练的“书记”。幼小的孩子不知道母亲每天为什么忙得见不着人影,可在杨公村村民的眼里,这位年轻的书记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有很多。

  2010年3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安排好幼小的孩子,李茜下派到金神镇杨公村,担任该村的党总支第一书记。她很快进入角色,下了班就走村串户,深入了解村里的经济状况和村民的生活情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她找准了以抓党建为中心,抓特色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工作切入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茜觉得抓好党建工作尤为重要。村两委十分赞同她的意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以“五个好”为标准,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李茜多次组织党员召开讨论会、学习会,全面落实“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双向承诺”制,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无岗党员设岗定责、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重要内容,强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方。在李茜的从思想进步、积极上进的村民中吸纳两名加入党组织,在金神镇率先开展“党员评星挂牌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无职党员争做表率的积极性,经过全体党员的真抓实干和团结合作,杨公村的党建工作在年终考评中居全镇第二名。

  杨公村有着“半丘陵半圩畈”、易旱易涝的地域特点,理清发展思路、帮村民早日致富是李茜工作思路的重点,而增强养殖大户的创业信心能起到示范带头、解决当地村民就业的作用。5万元的下派资金就这样“理所当然”地用于400多亩的彭庄鱼湖的圩埂加固,大大提高鱼湖承包人黄超的养殖风险。村民胡中龙多年来在浙江打拼,想把浙江人的致富经验带回乡,自己摸索规模养殖之路。消息很快传到李茜的耳朵里,村两委主动出面,帮胡中龙解决了养殖场地、资金筹借、蟹苗供应等问题。胡中龙感慨地说:“没有村两委的及时支援,这么快就把近百亩的场子搞好,我信心不足啊!”

  工作初显成效,李茜越干越有劲头。在村两委一帮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省级科学储粮示范项目”终于被争取到,这一国家惠农工程为村里的农户每户节约300元支出,累计节约资金13万元。2010年7月,由村两委牵头,村里成立了“彭涛水产养殖合作社、瑞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为社员及稻农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经营的稻农、渔农组织起来,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扶贫济困工作也放在李茜的心头。针对村里留守儿童多的情况,李茜多次出面,联系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在杨公小学里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让在外务工的村民和在家留守的老人放了心。家境贫困的高瑞祺考上了安徽理工大学,李茜及时送去组织的援助,帮她联系团市委,争取到“圆梦大学”的扶助资金。

  我问她每天奔走在田间乡野,想不想孩子,她却回答:“习惯了;再说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就要全面展开,土地置换、中心村庄建设等工作千头万绪,容不得我多想啊!”这真是——下派基层创佳绩,巾帼何须让须眉!罗秋娟张植骏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