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化是与徽文化相提并论的安徽省标志性文化之一,影响深远。可盛名之下,却是有史可讲,无景可看。不能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如何让“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文化资产?桐城市以实施恢复宰相府旧貌、建设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和孔城老街度假区三大项目为着力点,通过一系列“文化强市”举措,像发展经济一样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桐城文庙坐落在该市的黄金地段,左邻右舍分别是市委大院和市政府大院。去年7月,桐城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租房办公,将腾出来的地用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这块地如用于商业开发,至少能卖几亿元,而建设文化博物馆,却要投入5至7亿元。这是因为当地政府看重的不是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更长远的社会效益。目前,两个大院地面上的建筑已基本拆除,平整了土地,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成为一个专题性的文化博物馆,包括三大展区:桐城文化史、桐城派文化展示区、古代科举文化展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六尺巷墙边那棵相传是张英当年栽下的皂角树又迎来了春天,该市决定搬迁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在原址恢复重建宰相府。现在,原址上已完成前期道路的建设。
打破文化体制束缚,让传统文化产业推向市场。成立于1952念得桐城黄梅戏剧团是我省最早成立的专业剧团之一,前些年由于体制的束缚,剧团一直处于停滞之中,演一场戏,人员都要东拼西凑。桐城市率先在全省县级剧团中进行改制,组建了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公开招考优秀年轻黄梅戏演员,补充新鲜血液,公司面向全国每年演出500余场次,不仅盘活了原先的剧团,公司还通过自筹资金、政府奖励等多种形式,创作了两部大型古装黄梅戏《桐城六尺巷》、《胭脂湖》,两部大戏分别获得了中国第四、五届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桐城六尺巷》还被列为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奖”候选剧目。体制的转变,激活了一池春水,新成立的公司现在有了什么难题,“不找市长,找市场”。原先的剧团不仅没有成为政府的包袱,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该市将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包,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孔城老街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作为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孔城老街, 2008年该市引进北京中坤集团投资8.8亿元开发老街旅游度假区,让一个由于年代久远,多数房屋已成为危房的老街变废为宝。目前,老街已动工兴建了10万平方米得仿古建筑,修复了桐乡书院、李鸿章钱庄等古建筑,预计年内即可迎接游客。
正是改革和创新,让桐城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张植骏)